《日麗》: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一封遲來的真摯情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麗》女主角早熟、聰慧以及體貼,但年齡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為人子女永遠只能目送父母的背影。畢竟,當我們可以追上去時,他們也早已不留在原地,直至終點。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他們經歷過我們的階段,而我們只能不斷發現,哦,原來他們以前是這樣思考、感受一切。《日麗》讓觀眾看得最心痛,正是由始至終存在著的溝通落差,就像我們的人生。
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
幼稚時害怕同儕孤立,少年因愛侶傷心落淚,成年之後驚覺那些習以為常的親情,原來才是最難解的關係。因為,我們過去從未學會如何看清他們的臉龐,等到長大卻已經來得太遲。
2022年,蘇格蘭導演Charlotte Wells的首部電影《日麗》(Aftersun)上映,故事講述在陽光明艷的夏季,年輕的父親Calum在其三十一歲生日前夕,帶著聰慧的女兒Sophie到土耳其度假。電影幾無戲劇情節,沒有講求刺激有趣,偏偏能令你我目不轉睛,注視父女日常的真摯動人,以及隱藏在黑箱中閃光舞動的模糊身影。
這分明是Charlotte的情感自傳,如此獨特私密,卻勾引了許多人的眼淚。我們融入電影的氛圍,也像成年的Sophie坐在沙發觀看般,再度回憶那份屬於自己的甜蜜,同樣懂得品嚐現實殘酷、苦澀,重新審視那種你我都曾有經驗而未能覺察的樣貌。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
一、陽光背後:事業愛情兩失意的成年人
「我無法想像四十歲的時候,能捱到三十歲就已經是驚喜了。」
「一旦你離開長大的地方,你就不再屬於那裡了,但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去向何方,你可以前往你想生活的地方,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日麗》的起始,並非始於Sophie童真地形容父親「即將邁入一百三十一歲」,提問他過去如何想像未來的時候。當我們看到電影尾段,才發現是成年的Sophie在電視機前倒帶,重新播放當年以DV攝影機拍下這一場父女土耳其的盛夏旅程。
一切源於Sophie生日,遭嬰兒吵醒,面臨生活、年齡的壓力,她決定坐在沙發前觀看父親的身影。這一場看似親子歡樂的Aftersun背後,指涉了現代社會成人的殘酷,諸如三十而立、撫養小孩等種種沉重的負擔。Sophie在多年後觀看的此刻,才真正體會到父親到底有多痛苦、壓抑。
為人父母,都希望能夠成為子女尊敬、仰賴的對象,不想讓他們對自己失望。更何況Calum,他與Sophie的母親分開,平常沒有什麼時間與愛女相處,難得Sophie放暑假才能抽空與他一起到土耳其旅行,當然希望讓她在這段時光過得滿足快樂。

可惜現實往往千瘡百孔,Calum事業失敗,曾經想過要開咖啡店但不了了之,說打算和朋友在倫敦開工作室,卻連要做什麼也不清楚。他盡其所能,也只能安排士耳其窮遊,酒店房間只有一張床,附近設立建築工地,聲音嘈吵。別人都有手環能隨意拿飲料,他們反要在晚宴時吃霸王餐逃離現場。
旅程這麼無趣,大部分時間都留在渡假村,Calum只好安慰女兒說:We go somewhere else next time。
除了事業,Calum的愛情也落空,新的對象找回前度,而女兒更問他:為何你和媽媽都不在一起,仍舊說愛你?Sophie後來說,曾經誤解他們將會結婚,讓她一度非常開心。縱然女兒再早熟體諒,Calum這種想盡力做好父親角色的人,想必自責得難以想像。
因此,他在露台抽煙,擺動身體;漫長鏡頭的失眠,時鐘由0308跳至0309;累得昏倒在游池的躺椅,要女兒叫才醒過來;在Sophie沒有接到昂貴的泳鏡時生氣,反而女兒安慰自己⋯⋯
Calum甚至在情緒繃緊時,拒絕女兒上台唱歌的邀約,令Sophie愈唱愈悶悶不樂,那首R.E.M的〈Losing My Religion〉:「That’s me in the corner/That’s me in the spot-light/Losing my religion/Trying to keep up with you/And I don’t know if I can do it」,正是道出他內心的寫照。

就像他在船上脫潛水衣時,偶遇一位同輩的土耳其人,教導Calum運用小秘訣脫衣。相比這人的年青有為,遊歷四海甘心回到家鄉,與老婆即將迎來嬰兒,自豪地說沒想到能在四十歲前完成這些事,他就像整個人生都卡在夾縫,不懂得活得成功的應世秘訣。Calum自愧不如,「我無法想像四十歲的時候,能捱到三十歲就已經是驚喜了。」
有一幕,Sophie床上躺卧在父親的大腿,他溫柔地撫摸女兒的前額,回應她對「家」的提問,解釋自己從未感到擁有家鄉,蘇格蘭不夠陽光,喃喃地訴說,你還有時間,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成為你想成為的人⋯⋯Sophie當時聽不懂另一層意思,他其實是說,自己就是那個已經沒有時間,沒有可能,沒有未來的人。
要到許久許久之後,她才聽得懂背後的深意。

二、永恆時差:子女無法理解當下的父母
「我喜歡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就算不在同一個地方,也算在一起了。」
「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說,去什麼地方、參加哪些派對、跟哪些男生交往,嗑了哪些藥……不去做也沒問題,但做了要說。」
Sophie早熟、聰慧以及體貼,但年齡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為人子女永遠只能目送父母的背影。畢竟,當我們可以追上去時,他們也早已不留在原地,直至終點。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他們經歷過我們的階段,而我們只能不斷發現,哦,原來他們以前是這樣思考、感受一切。
由朱自清〈背影〉起等無數親情名篇,其實都不過反覆告訴這層領悟。全因你我都擺脫不了宿命,才讓這些故事在時間之河一直流傳,一直感動人心。《日麗》讓觀眾看得最心痛,正是Sophie與Calum由始至終存在著溝通的落差,就像我們的人生。
Sophie才十一歲,正值窺探成長的年紀,但那只是一個發光的門孔,就像她在廁格內聽到外邊的女生談論昨天幫男生手淫,透過木門的小圓洞看見那位女生的手。她呼醒了熟睡的父親,跟他說,我想玩天上的滑翔傘。Calum回答,你還太年輕了。世界太多必須成年的規則,就算破例啜一口啤酒,始終都是不好喝。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