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單身凍卵」像買生育保險,使用率估計僅約1成,催生效果有待法規解套

「單身凍卵」像買生育保險,使用率估計僅約1成,催生效果有待法規解套
單身女子凍卵不受限制,但現行「人工生殖法」受術對象限定已婚夫妻,因此單身女子日後想做試管嬰兒,並不能隨時取用凍卵。(孕醫生殖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傳真 112年5月14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盧柏嘉說,政府應該理解女生凍卵背後真正原因,有非常多女性想孕、不想婚,法規盡快跟上、配合,才能從實務面改善生育環境。「我們實驗室冷凍庫裡一堆等待著受精的卵子」,盧柏嘉說;台灣未婚人士因醫療或非醫療因素都可以凍卵,只是人工生殖是已婚人士專屬,單身、有伴侶的不婚女性、或同性伴侶,都不在適用範圍。

文:陳婕翎、沈佩瑤(中央社記者)

結婚生子是人生大事,大約10年前台灣出現凍卵潮,卵子的主人往往是打拚工作的單身大齡女子,她們想要以後有機會能當媽媽,對結婚則沒有把握,然而目前人工生殖限定已婚夫妻,要使用凍卵做試管嬰兒,必須先嫁人,因此凍卵也需要催生的法規解套。

生育政策缺一角,大齡女子凍卵防不孕

盧小姐在媽媽的支持下決定凍卵,因為媽媽非常想抱孫,年約42歲的她至今單身,一心想趁著卵子品質還好時先凍著,以防萬一,至於何時使用,她目前沒有想法。

盧小姐告訴《中央社》記者,印象中剛好看到國外藝人凍卵報導,想到自己生理期不是很穩定,和媽媽提到凍卵時得到了支持,因為媽媽非常希望趕快抱孫,任何手段都願意嘗試,整個凍卵過程沒有任何心理掙扎。

盧小姐把凍存的卵子暱稱為「蛋蛋」,她指出,打排卵針時,使用的針數越多、收費越高,取卵又是另外一筆費用,「蛋蛋」每年的冷凍保存費則像是「保護費」,而且還漲價。

盧小姐知道,如果這輩子都不結婚卻想要小孩,是不行的,因為目前法令規定,要做試管嬰兒,配偶欄必須有名字,「蛋蛋拿不回來、更不曉得要拿到哪去,這不夠友善,若都不結婚,保護費要一直付嗎?」

Kelly(化名)的情況是39歲切除子宮肌瘤,當時單身的她擔心影響生育,決定先凍卵,凍卵給她把孩子生回來的機會。

時間回到2021年,即使數十萬元的凍卵費用需要自己承擔,Kelly依然決定凍卵,為以後能當媽媽留下一點保障。隔年Kelly和男友步入婚姻,婚後1年解凍卵子,做了試管嬰兒,成功懷上一對雙胞胎。

Kelly曾經開刀切除肌瘤,子宮受過傷,多胞胎可能增加負擔,但好不容易有了寶寶,實在捨不得減胎,她沉浸喜悅中,準備迎接王子公主與愛的結晶過著幸福快樂日子,沒想到孕期第22週早產,雙胞胎沒能留住。

傷心欲絕的Kelly花了快1年調適。今年,她勇敢踏進診間要把孩子生回來。醫師這次只植入1個胚胎,年過40歲的Kelly再度懷孕,目前第10週,回診時在診間做超音波檢查聽到寶寶心跳聲,她激動地聽著,還錄音留念,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寶貝。

目前桃園市提供30歲至40歲市民凍卵營養金新台幣1萬元、第2年與第3年保存金各6000元,金額最高為2萬2000元;新竹市提供25至40歲女性卵巢功能抽血檢驗2000名及凍卵療程1000名,合計最高3萬1000元。

高虹安今年39歲未婚,日前她在凍卵補助啟動記者會中表示,女性在人生有許多重要決定,生育規劃與現實環境無法兩全下,推出符合時代趨勢的友善政策,包括卵巢功能檢測、凍卵療程及凍卵管理費,鼓勵民眾生育。

同樣未婚的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呼籲,國家應補助年輕女性凍卵,現在是想生的生不出來,能生的不想生,高齡化生育在台灣已是常態,這是生育政策很大的問題,讓年輕女性提早有凍卵觀念,凍卵費用高,政府能拋磚引玉,撥經費補助,對單身女性是誘因,以後不管幾歲生小孩,總能有一個機會。

凍卵,不只是單身女子、也是同婚女性的選擇,高嘉瑜告訴《中央社》記者,是否進一步開放到同性伴侶,必須評估社會共識,可以再溝通,初步希望開放單身女性。

她認為,過去傳統觀念認為家庭一定要有爸爸、媽媽,這觀念可能越來越不符合社會常態。

確保凍卵品質  人工生殖機構進行管理維護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人工生殖機構的實驗室管理維護生殖細胞保存狀況,會針對液態氮桶的控溫、環境等進行品管,凍在液態氮中的卵子沒事不會拿出來,確保最佳狀態。(孕醫生殖中心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傳真 112年5月14日

單身凍卵像買生育保險,使用率估計僅約1成

凍卵被未婚大齡女子當成減輕不孕焦慮或化解催生壓力的手段,但醫界估計台灣的凍卵使用率頂多1成,目前在人工生殖法規限制下,凍卵其實像是買一個「生育保險」。

醫學界公認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為25到35歲,台灣女生拚經濟,結婚生子人生大事往往排在後面,婚後備孕時差不多接近高齡產婦,根據內政部110年人口統計,台灣女性結婚年齡平均32.3歲(初婚30.4歲、再婚40.7歲) 生育平均年齡32.29歲,35歲以上逾3成(31.64%)。

35歲之後卵子品質走下坡,不易自然懷孕,求助人工生殖採用捐卵的需求一直存在,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中,受術妻子以於35歲到39歲之間最多,占總數38.4%,在3萬8289個治療週期中,有1599個使用捐卵,占總治療週期4.18%。

凍卵技術問世後,雖然可讓女性不求人、不借卵,以後做人不嫌晚;儘管如此,來自不同的不孕症機構的經驗顯示,凍卵的使用率不到1成。

這是因為現行「人工生殖法」受術對象限定已婚夫妻,單身女子凍卵除非10年內結婚並使用配偶的精子,或在配偶同意下使用捐精,否則依規定,凍卵10年大限一到,只能強制銷毀。

「凍卵了,然後呢?」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直言,因單身而不能用,明明就非不孕女性,除非未來開放單身女子也可以使用,否則有很多就是凍在那裡。

在晚婚晚育的社會現況,凍卵被不少女性視為「買保險」、緩解生育焦慮的解方,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強調,「快速凍卵機率非常容易成功,只怕沒有卵,不怕凍不成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副主任盧柏嘉表示,每個月取卵的女性中,凍卵就占一半;不過,實驗室的冷凍庫裡一堆等待著受精的卵子,「實際回來使用凍卵的頂多1成」,真的很期待大家回來用。

黃淑英認為,這帶出另一個問題:對凍卵機構監管機制不足。她質疑如何保證卵不會壞掉,機構是否有承擔責任,例如跳電等設備故障導致冷凍的卵子損壞,機構卻推說是受孕失敗,到底要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

截至今年3月9日,國健署共列管98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在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副主任盧柏嘉表示,這98家都是依法規申請設立,包括人員、設施及設備等資格,都要經過評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