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關係》:聲援228而短暫入獄的楊肇嘉,進入省政府成為「體制內破壞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楊肇嘉擔任民政廳長期間參與台灣行政區域重劃以及推動台灣地方自治,則是在狹窄的政治空間中,從日治時期總督府體制外的造反者,在戰後進入中華民國體制,成為體制內破壞者。楊肇嘉選擇擔任落實地方自治制度的省府民政廳長,尋求在體制內以緩慢且漸進方式,推進地方自治。
文:陳柏良
當代台灣地方自治制度的奠基與變遷:戰後初期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治理台灣的思考始於二次大戰末期,開羅會議之後。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4年在中央設計局內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由陳儀擔任主任委員,統籌規畫台灣收復事宜,並通過《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台灣設立行省,適用國民政府一切法令。
依據《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第一編(通則)第五條規定:「民國之一切法令均適應於台灣」,第二編(內政)第四條規定:「接管後應積極推行地方自治」。戰後因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及《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的窒礙難行,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9月制定《臺灣省收復計畫大綱》,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行政長官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
對於台灣地方自治與議會設置部分,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於1945年12月26日公布《臺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要求地方政府必須依照中央法令,於隔年(1946)5月前,陸續辦理公民宣誓登記、公職人員候選人資格檢覆等程序,以召開村里民大會,選舉鄉鎮市民代表。鄉鎮市民代表大會選出縣參議會議員,縣參議會再選出省參議會議員,以產生制憲國民代表,參加預計於1946年5月5日在南京召開之制憲國民代表大會。
其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依據行政長官公署條例的授權,陸續頒布《省參議會組織條例》、《省參議員選舉條例》、《縣參議會組織暫行條例》、《縣參議員選舉條例》、《市參議會組織條例》、《市參議員選舉條例》等署令。
楊肇嘉戰後曾在上海參與聲援228事件受難者運動,因而短暫入獄,之後於1948年初,自上海舉家返台。1949年12月,吳國楨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即延攬楊肇嘉擔任台灣省政府委員,再於1950年1月起擔任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長。
楊肇嘉在擔任民政廳長期間,延續其在日治時期對於地方自治的熱情,先後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臺灣省各縣市議員選舉罷免規程》、《臺灣省各縣市長選舉罷免規程》、《縣市政府組織規程》、《縣市議會組織規程》,並基於日治時期參與選舉活動的在地經驗,建議台灣省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分區分期舉辦,後經省府委員會第144次會議通過後,公告並辦理實施。
第一期是花蓮縣、台東縣,第二期是台北、基隆、台中、台南市和澎湖縣,其餘則列為第三期實施,奠定台灣地方自治的基石。
此外,楊肇嘉在民政廳長任內,基於日治時期曾赴日本與朝鮮考察選舉法規與實際運作的經驗,延續其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台灣自治聯盟的主張,於1950年頒布《臺灣省妨害選舉取締辦法》(下稱取締辦法),以日本戰前與戰後制度為主要參照對象,樹立五項基本原則:一、規定候選人得設置選舉運動員或助選員數額;二、禁止軍警公教及自治人員助選;三、規定競選經費最高額並設置帳簿定期報告收支;四、規定競選活動方式;五、規定應行取締與處罰規定。
楊肇嘉期盼透過警察嚴格執行有關限制競選活動的時間、地點與方式,以達到抑制政治資金需求的目的。此外,楊肇嘉在1952年修正《取締辦法》,引進公費選舉制度,增訂公辦政見會以及刊印選舉公報,相關經費由主辦選舉機關負擔,以維繫選舉競爭的公平性。
以戶別拜訪禁止條款為例,總督府考量到提高投票率,並未予以禁止。然楊肇嘉卻認為,避免候選人、助選員與選民接觸,才能避免買票等不正行為,從而壓低競選開支,此在《取締辦法》第四條規定:競選活動以左列各種方式為限:演說、廣播、刊登競選廣告或活動廣告、發放宣傳品。競選活動限於公開場合,禁止候選人、助選員與選民有檯面下接觸,意圖透過以立法強制的方式,限制競選活動為政策性宣傳之方式,改變台灣的選舉文化。
楊肇嘉於1952年再次主導修正《取締辦法》,仿效日本戰前內地於1934年修正的眾議員選舉法,導入公費選舉制度並限縮競選活動範圍。1952年版的《取締辦法》第五條規定,競選活動以左列方式為限:一、使用學校或廣播電台之設備發表政見或演說;二、選舉公報:由選務機關彙編,並分送選民;三、候選人之基本資料,由選務機關在當地報紙刊登;四、使用汽車一輛。此外,競選經費僅限於設立競選辦事處,辦事處人員限於三到五人。
雖然楊肇嘉在競選經費管制的嘗試與台灣政治脈絡和社會現實相距過遠,因而在其卸任後遭到邊緣化,產生制度飄移現象。但其利用歷史機遇,成功發揮體制內破壞者的功能,重新劃分台灣地方行政區域、開放省政府以下各級議會直選、引進公費選舉制度等,對台灣地方自治與近代民主思潮奠定制度性基礎架構。
1980年代黨外運動風起雲湧時,曾有黨外人士批評楊肇嘉在1960年代組黨運動的缺席以及引入「半套」地方自治。相較之下,日治時期台灣自治運動的先驅林茂生、陳忻在228事件中犧牲;林獻堂於1949年9月起以養病為由離台赴日,從日治時期尋求體制外改革的造反者,到戰後因對中華民國體制的政治脈絡失望而選擇完全退隱。
曾在台灣議會設置議會請願運動風頭甚健,並創辦台灣青年雜誌的林呈祿,卻在戰後選擇噤聲不言。另一自治運動健將蔡培火,在戰後積極向中華民國政府靠攏,先後出任毫無實權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策顧問,成為既有制度內的機會主義者或共生者。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