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到朝鮮模式?伴隨俄國是否讓步,俄烏戰爭可能出現的各種態勢變化

一國兩制到朝鮮模式?伴隨俄國是否讓步,俄烏戰爭可能出現的各種態勢變化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了解美俄意向後,北京想進一步探詢烏克蘭、波蘭(代表新歐洲)、德法(代表老歐洲)的想法,再到俄羅斯進一步溝通。然儘管斡旋空間已現,俄烏的領土爭議依舊難解,北京要如何就此議題勸和促談,既取決於俄羅斯是否讓步,也涉及烏克蘭與西方的堅持程度。

文:劉燕婷

5月15日,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啟程前往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五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溝通。

從時序脈絡來看,五國之旅應非中方斡旋的第一步。由此前的政治跡象進行解讀,或許可以判斷:早在習近平3月訪俄時,雙方便已進行相關對話:中方探詢俄方談判意願,普亭(Vladimir Putin)則透露相關規劃與底線。而從中俄會後發表兩份聯合聲明來看,雙方對於戰爭終局的想像,或許存在些許外顯立場分歧:俄方雖表示歡迎中國勸和促談,也歡迎《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簡稱《中國立場》)中的主張,卻更多聚焦在「摒棄冷戰思維」一點上,強調「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並防止形成陣營對抗」,而沒有提及《中國立場》文件的第一點:「尊重各國主權」。

何以如此,原因不難想像。從俄羅斯的視角來看,伴隨戰情膠著、烏克蘭仇俄情緒發酵,「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兩大目標愈發縹緲,「實控土地」成了相對顯著的收穫,俄方當然會想藉此證明「特別軍事行動」並非徒勞。故普亭先是在2022年9月推動烏克蘭四地「公投入俄」,表明「俄佔地」問題沒有談判空間,又在2023年4月簽署法令,允許自2024年7月1日起,驅逐拒絕入籍俄羅斯的烏克蘭公民,顯然準備推動佔領地的「俄羅斯化」。在此情況下,面對《中國立場》文件中的「尊重各國主權」,俄羅斯自是「恕難從命」,但中國也不願替俄羅斯的戰爭主張背書,正如其也從未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故聯合聲明最終只能就此議題進行模糊處理。

而上述分歧雖不至影響中俄關係,卻會對中國的進場斡旋構成實質挑戰;此外烏克蘭始終不放棄「恢復領土完整」的談判底線,歐美也基於國際法政治正確,在外顯立場上支持基輔,沒有一國敢就「俄羅斯撤軍」一事讓步,部分西方精英更曾抨擊《中國立場》文件「全無要求俄方撤軍」,是「支持侵略的促談」,無形之中也提高了中國的斡旋阻礙。

眼下中國之所以能有勸和空間,關鍵還是各方久戰之後疲態漸顯,不僅俄烏都不反對北京促談,法德也希望能有「溝通俄羅斯」的力量進場,即將面臨2024年總統大選的美國似乎也一改此前口風,歡迎中國扮演推手。5月10日至11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便在奧地利維也納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兩人談論了俄烏戰爭在內的相關話題,應也提及李輝將訪五國一事。

由此脈絡來看,中方這次安排的訪問國家名單與順序,或許反映以下思路:在了解美俄意向後,北京想進一步探詢烏克蘭、波蘭(代表新歐洲)、德法(代表老歐洲)的想法,再到俄羅斯進一步溝通。然儘管斡旋空間已現,俄烏的領土爭議依舊難解,北京要如何就此議題勸和促談,既取決於俄羅斯是否讓步,也涉及烏克蘭與西方的堅持程度。

如果俄羅斯讓步:一國兩制到科索沃模式

首先,雖說機率非常低,但若烏克蘭戰場反攻有成,又同意承諾不加入北約,仍有可能與俄羅斯形成條件交換,使後者同意撤軍,歸還部分或全部佔領地,包括克里米亞與「公投入俄」的四個地區:頓內次克(Donetsk)、盧漢斯克(Luhansk)、札波利沙(Zaporizhzhia)和赫爾松(Kherson)。而如此情況,對勸和促談的中國有利有弊。

在利的層面,由於北京已在立場文件中白紙黑字表態:「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顯然是不會承認俄羅斯對佔領地的主權訴求,也不會要求烏克蘭承認主權改易,故若俄羅斯願意撤軍,中國將不用違逆此前立場,也較有吸引烏克蘭、西方前來參與的促談空間,更可以緩衝西方此前針對中國的輿論攻勢。

與此同時,此一情境也能凸顯中國無與倫比的大國影響力:歐美都無法勸說普亭撤軍,北京卻能說動俄方;烏克蘭仇俄情緒高漲,又經歷戰火摧殘,照理來說應該不可能放棄尋求北約的軍事保護,卻能在中國斡旋下答允,顯然是認可中國的擔保。簡言之,不論歸還失地多寡,只要俄羅斯願意在此議題上讓步,都能協助緩衝「中國逼降烏克蘭」的質疑,也能讓中國的大國威望進一步上升,真正推動談判有效進行。

然弊處在於,停戰秩序的維繫令人存疑,許多中國不可控的因素,最終可能讓北京陷入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過往政治困境:雖想維繫俄烏和平,卻一直被抨擊軟弱無能。

GettyImages-1248971335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習近平2023年3月21日抵達克里姆林宮,與普亭舉行正式會談。

如前所述,由於俄方已為此戰付出高昂代價,包括經濟衝擊與軍民傷亡,又在「四地入俄」上敲鑼打鼓、公告海內外,若其當真撤軍還地,必會引發俄羅斯內部動盪,普亭政權也將面臨執政以來最大挑戰。故要情況發展至此,除了烏克蘭承諾中立外,必然是莫斯科研判前線攻勢已難持續,再不撤軍就要兵敗如山倒,才會這般斷尾求生、忍痛割愛。

在此情境下,針對復歸失地的處理形式,烏克蘭有兩種可能選項:一國兩制與科索沃模式,其結果要視俄烏博弈程度而定。如若烏克蘭希望最大程度維持國土一統,且俄羅斯也無力反對,則對復歸失地採取「一國兩制」,是相對可行的選項,也就是給予其高度自治的空間,換取彼此維繫國家統一,同時降低摩擦與統治成本;如若俄烏博弈下,烏克蘭沒有辦法取得絕對主導,那麼可以退而求其次,同意施行科索沃模式,也就是不放棄針對失地的主權主張,但是實質放棄了軍事收復各地的努力,讓各失地保持實質獨立狀態。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