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熬夜追劇的副作用:睡眠不足會改變體內食慾激素,讓身材越來越胖

熬夜追劇的副作用:睡眠不足會改變體內食慾激素,讓身材越來越胖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睡眠時間受到限制,但飲食控制在標準一天所需的能量時,由於醒著時間增加,導致消耗能量也增加,進一步使促進食慾的飢餓素增加、造成飽腹感的瘦體素減少,從而導致飢餓感增加。

隨著文明的發展,許多人的生活型態已不再規律。無論是旅行產生的時差,或是熬夜加班、寫報告、追劇等,人們在夜間暴露到人造光源的機率愈來愈高,而晝夜節律的紊亂與睡眠不足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問題。

科學家利用許多高通量的基因轉錄(transcription)和蛋白質體學分析方法發現,生理時鐘以十分廣泛且複雜的機制在調節生理上的晝夜節律。以一個生物體來看,約50%的基因有節律週期的表現,而這些有節律週期的基因掌管著許多影響身體健康的功能,例如荷爾蒙的釋放、體溫、細胞週期、代謝、免疫等。可想而知,一旦晝夜節律紊亂,身體健康也可能會跟著出狀況了。

目前研究發現,當生理時鐘調控的晝夜節律和外在明暗循環不同步時,會增加許多疾病發生或惡化風險。例如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睡眠障礙、憂鬱症、躁鬱症等神經精神疾病,以及癌症、炎症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與生理時鐘調控紊亂有牽扯不清的關係。

這些議題自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三位研究生理時鐘的學者之後,有許多詳盡的文獻回顧,而本篇文章將對現代人常面對的文明病⸺肥胖與情緒障礙做較詳盡的探討。

睡眠不足造成肥胖

一般認為,肥胖是由於吃太多和缺乏身體活動造成。然而,這兩者不全然是造成肥胖高好發率的原因。在過去十年裡,睡眠不足和晝夜節律失調導致個體易罹患代謝疾病並促進體重增加的研究愈來愈多。目前研究顯示,一個成人若睡眠不足,體內食慾激素(註)會隨之改變,每天能量消耗雖然會增加約100千卡(kcal),但也會多出250kcal的能量攝入,因此造成體重增加。

註釋:人體內的食慾激素包含瘦體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腸泌素(GLP-1)、PYY 激素(peptide tyrosine-tyrosine)等。

許多食慾激素會被生理時鐘調節,在體內的濃度有晝夜變化。例如瘦體素是一種降低食慾的激素,由白色脂肪細胞產生,在作息規律且能量平衡的健康成人體內,白天時瘦體素的濃度低,晚上較高。另外,飢餓素是一種增加食慾的激素,由胃中的P/D1細胞產生。在能量平衡的條件下,飢餓素會在兩餐之間升高、飯後降低,白天體內的飢餓素濃度通常較高,夜晚則漸漸降低。

PYY與腸泌素都是一種降低食慾的激素,由小腸的L細胞產生。PYY在白天時分泌量較高,夜間分泌量較低。腸泌素則會在進食後增加,但它的分泌是否有晝夜節律變化或受晝夜節律及睡眠影響,目前尚不清楚。

當睡眠時間受到限制,但飲食控制在標準一天所需的能量時,由於醒著時間增加,導致消耗能量也增加,進一步使促進食慾的飢餓素增加、造成飽腹感的瘦體素減少,從而導致飢餓感增加。相較之下,當限制睡眠期間可隨意飲食時,飢餓素減少,瘦體素和PYY 增加,雖然降低了飢餓感,但這些個體的攝入的能量已經多過於一般正常成人所需,最後造成體重增加(圖三)。

1
Photo Credit: 科學月刊

另外,有趣的是當一個人睡眠不足時,想進食高油、高糖等不健康的食物的慾望會特別增加,這種行為不單純只因為食慾激素增加的關係,而是與腦部的認知控制及獎勵機制有關。此外,在囓齒動物研究中也發現,即便是消耗同樣的熱量,晝夜節律紊亂的小鼠體重會增加更多。

因此,即使能量攝入無變化,如果在不適當的晝夜節律時間消耗能量,也可能因代謝不良使得體重隨之增加。順道一提,其實肥胖也會反過來影響睡眠,許多肥胖患者有睡眠時間改變和睡眠品質下降的問題,但目前對於肥胖如何影響睡眠所知甚少。

睡眠與情緒障礙的關聯

晝夜節律與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不過直到最近才有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許多情緒症狀是由於不規律的明暗循環引起。舉例來說,不規律的睡眠和皮質醇分泌會導致或加劇易感人群的情緒症狀。在冬季白天較短的情況下,惡劣情緒的發生率較高;在白天較長的夏季期間,安樂情緒的發生率較高。

反觀許多情緒障礙的患者,包括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等,都會有睡眠中斷的問題,由此可見情緒障礙也會影響睡眠的品質。因此,晝夜節律與心理健康有著雙向的相互作用。

患有多種情緒障礙,包括重度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等疾病患者,常有晝夜節律紊亂的情況。不過到底是晝夜節律紊亂使個體易患情緒障礙?還是情緒障礙的表現導致晝夜節律紊亂?兩者是否有雙向因果關係?雖然大多數臨床數據顯示這類情緒障礙與晝夜節律有關,但人們對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與相關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不過臨床觀察也發現,若是針對患者重新調整晝夜節律,則可改善情緒障礙的症狀。

調控晝夜節律以改善身體健康

現代生活中,導致失眠、晝夜節律紊亂的因子無所不在,對個人和人群整體層面的健康均有不良影響。除了本文中探討的肥胖與情緒障礙之外,目前已知會被晝夜節律紊亂影響的疾病還包含其他神經精神疾病、代謝、心血管、免疫疾病、癌症等。而這些因為晝夜節律紊亂會增加發生率或嚴重程度的疾病,也會造成個體晝夜節律的紊亂,兩者有雙向影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