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真愛導遊》未受西方影評愛戴,但電影在呈現越南風土民情和選用亞裔演員上仍應受肯定,對喜愛越南的人,這部電影絕對會讓你想造訪這個從北到南擁有多元地景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4月於《Netflix》上映後就登上了全球排行榜的第3位,本月更曾衝上第一名,可見觀眾對於老套的愛情喜劇依舊買單,也可以說是為越南做了一次成功的行銷
如果提到好萊塢以越南為主題的電影,許多人想到的應該是《前進高棉》、《早安越南》、《現代啟示錄》等越戰相關電影,因此當《Netflix》出現一部以越南為劇情發生地的美國愛情喜劇,熱愛東南亞的我當然毫不猶豫點開觀賞。
《真愛導遊》(A Tourist’s Guide to Love)是經典校園電喜劇《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女主角瑞秋·萊·寇克(Rachael Leigh Cook)擔綱主演,故事發生在任職於旅行社的阿曼達,因私人感情生活面臨挫敗,上司為了讓她重新振作,安排她前往越南旅行,順便暗中觀察公司打算併購的一間越南本地旅遊公司。而在這趟「出差」旅程中,阿曼達認識了越南導遊Sinh(由Scott Ly飾演),Sinh不只帶領阿曼達體會旅行的真諦,過程中兩人更因此相戀。
「我所能想到以越南為背景的美國電影,幾乎沒有一部不是關於戰爭創傷。」本片編劇艾琳(Eirene Tran Donohue)表示,而《真愛導遊》更是根據她一場改變人生的越南之旅所編寫的劇本。艾琳的娘家親人大多仍住在越南,多年前她赴越進行為期五週旅行,卻在出發前夕戲劇性地分手,而就在旅行越南最後一週,艾琳遇到一位富冒險精神的加拿大背包客,如今兩人已相戀22年。
(艾琳和《真愛導遊》演員穿著傳統越南服飾)
艾琳試圖展示好萊塢較少描繪的越南的確難能可貴,《真愛導遊》是第一部幾乎全程在越南拍攝的美國電影,也是自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後首部在越南拍攝的國際電影,而本片也如實捕捉了越南的發展和內涵,拍攝地點包括胡志明市(舊稱西貢)、會安、峴港、河江和河內,出現包括西貢聖母主教座堂、Bitexco金融塔、濱城市集、美山聖地、河內歌劇院等知名景點。
透過片中越南導遊Sinh的帶領,觀眾除了親臨胡志明市的現代摩天大樓、在河內摩托車上體會瘋狂車潮(還學會如何在越南過馬路),也穿梭在懸掛燈籠的迷人的古城、被聯合國認可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會安,以及Sinh位於越北河江的奶奶老家,體驗到觀光客鮮少見識的鄉野風光,和越南民間過農曆新年的熱鬧與習俗。
(片中Sinh帶著阿曼達在河內過馬路)
然而,透過導遊帶領美國觀光客認識當地,以及美國白領女子與越南導遊相愛的情節,卻又顯得「樣板」且刻畫不深。首先Sinh這個角色,僅簡短交代他曾在美國長大因而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於他為何喜歡阿曼達,或阿曼達為何被其吸引,都在整部片一路「趕行程」下,無從感受到兩人的化學反應。而來自美國的觀光客們,其實也可扮演更稱職的綠葉角色,例如若能安排有越戰退伍老兵尋訪舊情人的情節,或許能讓這個愛情故事更加深刻。
本片導演史蒂芬(Steven Tsuchida)在訪談中表示,因「(越南)出奇美麗,地貌如此多樣化」,《真愛導遊》才試圖將電影場景安排在許多不同景點。史蒂芬的執著的確也看見成果,《真愛導遊》無庸置疑在場景呈現上非常精彩,但或許也因為把心力花在呈現越南各地風情,對人物對白或主要角色呈現的化學反應就相對顯得力道不足。
為《洛杉磯時報》撰寫影評的Noel Murray就評論,史蒂芬把電影拍成了《CNN》的旅遊節目,而《紐約時報》影評人Elisabeth Vincentell也表示這部電影相當「平淡無奇」,唯一引人入勝的是電影中搭配的越南歌曲是片中亮點,她甚至帶著挖苦的口吻寫到:
我們在《真愛導遊》中認識阿曼達的第一件事,是她在一家名為「Tourista World Travel」的旅行社工作。但在這部Netflix的電影中,甚至沒有人評論「turista」是指「破壞假期的腹瀉」。這種令人費解的選擇及其完全沒有前後呼應的處理,是(導演)Steven Tsuchida電影中的唯一驚喜,這部浪漫喜劇如此嚴格地滿足了該類型的每一個陳腔濫調,也可能是由 ChatGPT所寫。

雖然《真愛導遊》未受西方影評愛戴,但電影在呈現越南風土民情和選用亞裔演員上仍應受肯定,對喜愛越南的人,這部電影絕對會讓你想造訪這個從北到南擁有多元地景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4月於《Netflix》上映後就登上了全球排行榜的第3位,本月更曾衝上第一名,可見觀眾對於老套的愛情喜劇依舊買單,也可以說是為越南做了一次成功的行銷,相信未來絕對還有更多電影會到越南當地進行拍攝。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Review: Even if you don’t like the movies, the locations are nice(洛杉磯時報)
- ‘A Tourist’s Guide to Love’ Review: A Wearyingly Familiar Trip(紐約時報)
- ‘A Tourist’s Guide to Love’ Review: Rachael Leigh Cook Eats, Prays, and Loves Her Way Through Vietnam(Indiewire)
- Rom-Com A Tourist’s Guide to Love Is a Tourist in the Most Insulting Sense(Paste Magazine)
- Take the ‘A Tourist’s Guide to Love’ Tour of Vietnam(Netflix)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杜晉軒
Tags: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