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skmt:坂本龍一是誰》:我是從約翰凱吉、古典音樂和披頭四的混合開始的啊

《skmt:坂本龍一是誰》:我是從約翰凱吉、古典音樂和披頭四的混合開始的啊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96年,天才編輯後藤繁雄帶著1000個問題前往紐約採訪音樂藝術家坂本龍一,提問過程持續了兩年,後結集為《skmt1》。三年之後,二人又展開了第二次對談,直到2006年結束並收入《skmt2》,整場對話足足進行了十年之久。二書集結成《skmt:坂本龍一是誰》一書。

坂本:什麼時候回去?

後藤:明天。那麼,某處再見。


就這樣,那天的對話也結束了。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但是,像是洋溢著什麼真實閃現的靈光。

在日本現場演奏會時,幾乎沒說到話,過了一陣子的某一天,寄來了《skmt2》的前言,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雖然總是在思考著什麼,但那是語言嗎?還是什麼呢?自己也不太清楚。

所以,像這樣與人對話,因為必得藉助語言,剛好能賦予不定形的思考狀態一個形狀。一旦化為語言之後,因為有助記憶,對自己來說也是很有用的。可是另一方面,一旦化為語言,其根本的不定形狀態經常會被遺忘,似乎也覺得有點可惜。」


持續不定形的快樂,想持續延長那個狀態的快感,然後繼續著通往抽象快樂的旅途。坂本龍一,稀有的享樂主義者,永恒的逃亡者。

就這樣,所謂的skmt,坂本龍一的反自傳嘗試第二部,在快樂之際突然中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skmt:坂本龍一是誰》,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坂本龍一、後藤繁雄
譯者:高彩雯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坂本龍一長達十年的深刻思想紀錄,絕無僅有的珍貴集結。
256則訪談全收錄,毫無保留、全面剖析教授的音樂世界。
深入坂本龍一的哲思,討論範圍極廣,緊扣時代脈搏。
「反傳記」書寫體,呈現坂本龍一最真實、直接的話語&思緒。
繁中版沿用坂本龍一御用設計師中島英樹原版書衣,極具收藏價值。

坂本龍一是誰,而「我」又是誰?

音樂、疾病、環境、人生⋯⋯一場跨越十年的對談
赤誠地呈現隨心所欲、不接受定義的坂本龍一

「我幾乎已經沒有對後藤繁雄隱瞞的事了,這太厲害了。」——坂本龍一

「收在本書裡的語言是過去的語言。他已經不在這個『時間點』了,也不為其發言負責⋯⋯教授的回答,是簡潔而美麗的道德律。一切都是為了完美地成就現在這個瞬間,是這樣的連續,造就了這本書。」——後藤繁雄

10年的光陰,1000+1000個問題。256段思想的樂句。

1996年,天才編輯後藤繁雄帶著1000個問題前往紐約採訪音樂藝術家坂本龍一,提問過程持續了兩年,後結集為《skmt1》。三年之後,二人又展開了第二次對談,直到2006年結束並收入《skmt2》,整場對話足足進行了十年之久。二書集結成《skmt:坂本龍一是誰》一書。

「可以的話,直到最後,都想維持不定形的狀態。
無論是思考或是生活,都不想維持一貫性。
人生充滿了矛盾,其中尤以自己最不可信。」

本書集結了從1996年到2006年,十年間不間斷的採訪、對話,同時也收錄了坂本龍一的部分日記、隨心雜感、部落格文章等。與一般常見的自傳形式不同,全書均不見傳統的介紹、說明、評析;而是與之相反,一個個篇章往往從一個簡單的主題帶出,然後圍繞主題,如同朋友閒聊般,即興地步步深入其中。因此各章均相當零碎散落,卻又沿著坂本龍一自身的核心思想,巧妙地維持著連貫的一體性。

正如後藤繁雄所言——「人是不斷持續運動的綜合有機體。」透過這些片段式的檔案與筆記,本書精準的記錄下不同時空中,為人所熟知的坂本龍一。使讀者得以更靠近其創作脈絡與生命歷程外,同時更能發現未曾想像的坂本龍一之新面貌。可以說,本書每一篇章都以極為深刻的方式,反覆叩問著「坂本龍一是誰」此命題。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skmt仍將繼續。

從世紀末到新世紀,二人的話題內容包羅萬有,由童年時代、音樂啟蒙、藝術養成,到時局變遷、戰爭、疫病,再到人類與死亡。這些林林總總的話題,無一不牽動坂本龍一對於創作的思考,以及他對於生命的反思。透過這場十年的對談,我們得以捕捉到坂本龍一所身置的每一個時代脈絡,從而更為了解是何種環境構成當下的坂本龍一,以及出自其手筆的那些經典作品。

例如身處於二十世紀末的坂本龍一,受到伊朗空襲、海灣戰爭、後現代思潮的影響,對於「崩壞」與「共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及未解的疑問。進而採取回歸過去的反思性態度,創作出樂迷們追棒至今的經典專輯《BTTB》;及後又創作出《Life》歌劇,以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原子彈投下後的講話,作為貫穿整部劇作的獨白。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因911事件及後續的影響,對於美國與自由民主產生失望和反思,在種種的困惑中創作出「裂痕式的音樂」,從而造就出《Chasm》專輯。對於坂本龍一對於音樂本質的思考,本書有著鉅細靡遺的展現,並同時與其時代脈絡與生活經驗緊密地扣連,相互對話。對於理解其創作思維,尤其晚期以極簡主義風格為主導的作品,絕對是別有一番啟示。

「即使人類如此互相殺戮,鳥兒依舊悅耳鳴叫,天空依然美麗。
同理,音樂應該也還存在吧?」

沉重的歷史與哲思外,就如教授一向給人的形象般,本書也不乏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趣聞軼事。你是否能想像坂本龍一守在螢幕前沉迷韓劇的樣子?又或者青少年時期曾自稱「克勞德」,認真地以為自己是德布西轉世,甚至在簽名本上練習華麗的簽名方法?甚至是《BTTB》的取名原由竟然只源自於「排列起來很對稱」這個簡單的想法。

然而在記述這些詼諧趣事的同時,教授卻又會把我們引領到發人深省的主題上。觀賞韓劇的同時,又會不禁聯想到古日語的研究上,從而談論語言的互通性;「德布西轉世」的往事則是帶到音樂類型的國際性探討,甚至連與孩子渡假旅遊之際,也會對土地本身的殖民歷史有深切的反思。這些故事妙趣橫生之餘又耐人尋味,更為豐富了我們對於坂本龍一的認識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