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MIT到中國製造》:「從台商促統,到兩岸經貿互賴促統」這個思路大有問題

【書評】《從MIT到中國製造》:「從台商促統,到兩岸經貿互賴促統」這個思路大有問題
蘇州台商生產線|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台商促統,到兩岸經貿互賴促統」這個思路本身就有問題。如果經貿互賴可以促成政治合併,那「北美自由貿易區」應該早就合併成一個國家才對。馬政府時代開放陸資、陸客後,反而造成多數人相信「跨海峽政商聯盟」壟斷「兩岸和平紅利」。

文:劉又銘

曾出版《台灣為什麼重要?》一書的美國兩岸研究權威任雪麗(Shelley Rigger),於2021年發行的英文版書籍《The Tiger Leading the Dragon: How Taiwan Propelled China’s Economic Rise》,已於今(2023)年1月繁體中文化,名為《從MIT到中國製造:台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

本書敘事,是走一個「舊題材、新觀點」的路線。因為過去無論社會學、政治學、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乃至經營管理學,其中有關「台商」的研究汗牛充棟;但真正把台商放在全球供應鏈下,將台商視為中國經濟與全球接軌關鍵引路人的觀點,卻是第一次有這種全面性的論述。

甚至,本書又進一步把台商離開台灣、進入中國、離開中國的「無岸旅途」,放在兩岸互動與美中競爭的框架下,以專著進行分析。本書雖然架構明確、推論清晰,只要對近30年來美中台政經局勢有簡單了解的人,幾乎都可以「理所當然」的「按圖索驥」,輕鬆理解故事的發展。但其中也是有不少分析算是「毀人三觀」。

兩岸共同文化對做生意幫助不大

過去多數認為,台商相較於他國「外商」,之所以於1990年代初期快速在中國站穩腳步,是因為台灣人與中國人間共同的語言文化紐帶,使得雙方隔閡較小,台商進入當地市場的門檻就相對較低。但作者就認為,中國的政經制度與台灣截然不同,制度在商場上扮演的角色,其實比文化更吃重。

更重要的是,這些特殊的制度因此促成了中國社會當地的政商關係;而這些關係是在當地的社經脈絡下根深柢固的,就算是台商也打不進去。台商若是真正參與這些關係下的聚會,也會了解雙方文化的相似性沒有我們想像的高。

因為在台灣我們通常會認為「能夠利益交換是因為彼此是朋友」;但在中國卻是「彼此結成朋友是因為能夠利益交換」。也就是,送禮不是為了鞏固關係,而是「送禮本身就是關係」,有送禮才有關係。

GettyImages-1238306739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民進黨不反中、不反商

刻板印象總認為「民進黨反中、反商;國民黨親中、重商」。但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前後,無論是競選政見,或是當選後的政策,其實都比國民黨版本對中國相對友善。當時是由扁政府主動提出與中國互設代表處,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並且取消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將對中政策的教條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除了主觀的善意外,客觀形勢上,兩岸貿易額從2000年到2004年陳水扁的第一任期內,年平均增長是50%。甚至在四年內,中國就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2008年陳水扁卸任時,兩岸貿易規模也已是八年前的九倍,政府所核准的對中直接投資也在八年內,成長了四倍。

陳水扁的對中高度開放,與隨之而來的「脆弱性不對稱依賴」,其中原因或許不脫2000年網路泡沫,以及2001年兩岸同時加入WTO。兩大因素讓台資企業成本壓力急遽提升,造成台商大舉西進;但我們還是應該注意,在政策選擇的主動性上,台灣對中全面經濟開放,其實是始於陳水扁時代而非馬英九時代。所以民進黨既不仇中,也不仇富,更不曾與自由貿易為敵。

甚至馬英九時代的持續開放,相較於陳水扁時代,其實更帶有一點受迫性。因為台灣高度對中直接投資,中國又缺乏法治框架,這使得從台商到整個台灣,對中依賴的經濟曝險程度之高已經無法承受;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海嘯,導致台灣進出口市場大亂。

面臨風險與衰退雙重打擊的馬政府,只想透過對中開放與中國建立法治框架,降低台商與台資曝險;並且,吸引陸資來填補金融危機的資金缺口。扁馬二人對中國的相對主動與相對被動,以後見之明來看,應該還他們各自一個公道。

GettyImages-1228208911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台積電的成功,來自卓越的政治判斷能力

我們常說「在商言商」、「商人無祖國」或「只談商業不談政治」。但台灣半導體業的發展,尤其以台積電為例,相對於其他以「晶圓代工」為主業的半導體公司來說,台積電之所以會成功,除了大量工程師的「新鮮肝臟」24小時輪班提高製程良率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台積電高層卓越的「政治判斷」能力。

一方面,台積電看清了高科技製造業的核心利益,其實是「制度安全」比「政策誘因」還要更重要。作為一家最晚進入中國的台灣半導體廠,台積電看清了半導體產業資本密集與知識密集的特色,使中國低廉的工資和寬鬆的法規,都不該作為投資的最重要誘因;反而是安全的司法環境與高度保障智慧財產權,才是半導體產業最需要的。

另一方面,無論是2004年於上海設立八吋晶圓廠,或是2022年對美國的投資,雖然台積電高層名義上都是說要「貼近顧客」,隨時應顧客要求進行產品修改;但實際上,2004年的中國投資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國際客戶對於兩岸政治關係感到焦慮。如果台積電在中國也有產線,那就算台海爆發衝突,晶片供應也不會中斷。

同理,2022年台積電宣布的對美投資,也是新一波台海危機下,降低客戶地緣政治焦慮的抉擇。所以台積電的興起、壯大與成功,都是政治判斷上的決策成功,而不是商業判斷上的決策成功。

GettyImages-1211915338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對台灣禍兮福兮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中國國內企業逐漸取台商而代之。這產生了兩個對台灣影響至深的結果。一方面,誕生於2015年北京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為了不讓美國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的紅色供應鏈,最終遭到川普以降,來自華府的貿易戰與科技戰迎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