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美國史上首次債務違約,拜登縮減亞太行程,星媒:恐損及美國海外公信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家李柏(Jon Lieber)分析,「如果拜登在國內失去正當性,也無法在國際事務有所作為」,債限是很重要的議題,恐影響拜登連任機會。但無論如何,這都難免影響拜登在外交上的努力。
避免美國史上首次債務違約,拜登縮減亞太行程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以及在野的共和黨領袖16日讓各界看到雙方達成協議、避免災難性債務違約的希望;然而,這導致總統不得不縮短接下來的亞太行程,以利進一步的危機協商。
《法新社》報導,最新協商工作在沒有取得任何突破之後,共和黨籍的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向媒體表示,舉債上限議題事關重大,若要打破與民主黨籍總統拜登在這方面的僵局,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儘管兩方分歧依舊存在,白宮表示,拜登「樂觀認為,如果雙方善意的談判,就有可能達成負責任的跨黨派預算協議。」
麥卡錫同樣指出他預期最終會達成協議,儘管目前「尚未解決任何問題」。
拜登亞太行程砍兩站,Quad會談改地點
拜登17日將飛往日本出席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但將取消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洲行程,並於21日返回華府。
拜登原本預計前往雪梨(Sydney)與日本、印度和澳洲領袖開會,作為被廣泛視為抗衡中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一環。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四方安全對話將改在日本舉行。
美國財政部警告,若無現金履行付款義務恐衍生嚴重後果,除了無力支付聯邦工作人員工資,還可能引發利率飆升,並對企業、抵押貸款和全球市場產生連鎖反應。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預測美國「最早可能6月1日」開始債務違約;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處(CBO)預測日期則落在6月15日。
美國可能發生有史以來的首次債務違約,已引發各界緊張。美國140多位企業執行長致函拜登和國會領導人,強調朝野雙方達成協議的必要性。
輝瑞大藥廠(Pfizer)、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企業執行長在連署信中說:「我們強烈敦促盡快達成協議,讓美國避免出現潛在的具破壞性情況。」
拜登協商債限打亂行程,QUAD峰會從雪梨改日本舉行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17日表示,由於美國總統拜登取消訪問澳洲,四方安全對話(Quad)高峰會下週不會在雪梨進行。拜登因為在華府舉行的美國舉債上限談判而更改行程。
《路透社》報導,拜登取消亞洲行後半段的訪問澳洲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行程,艾班尼斯表示,澳洲、美國、印度及日本領導人改成週末在日本參加七大工業國集團高峰會期間進行會商。
艾班尼斯在記者會中表示:「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會議下週不會如期在雪梨舉行,不過我們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還是會在日本進行會商。」
艾班尼斯接受當地電台採訪時表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下週仍將前往雪梨。他說,拜登取消訪澳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跟進取消行程。
四方安全對話是一個提倡開放印太地區的非正式集團,北京則認為它致力反制中國日增的區域影響力。
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莫德(Richard Maude)表示,拜登原定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本來是美國總統首度出訪獨立的太平洋島國,現在則可能導致華府在與北京的區域影響力之爭中受挫。
曾任澳洲情報首長的莫德17日在探討四方安全對話的討論會中表示:「這地區講究的無非就是見面三分情,露臉就成功一半了。中國時時刻刻都在露臉,所以看起來不妙。」
印度和澳洲不是G7國家,但已受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G7峰會。
拜登縮短亞洲行,星媒:恐損及美國海外公信力
美國總統拜登將縮短亞洲行,雖會如期赴日本出席G7峰會,但取消訪問澳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行程,提早返美協商債限。星媒分析,此舉恐傷害美國海外公信力,有損拜登的外交努力。
白宮16日發布聲明表示,拜登本週赴日本出席七大工業國集團峰會後,將於週日(21日)返回美國和國會領袖會面,「確保國會在最後期限前採取行動,避免債務違約。」
外電報導,拜登原預定22日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訪問,並與太平洋島國18位領袖會面,成為歷來首位走訪當地的現任美國總統,凸顯美國力求在太平洋地區抗衡中國勢力。
拜登原本也計劃到澳洲雪梨出席「四方安全對話」峰會,澳洲總理艾班尼斯17日表示,由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組成的Quad峰會將改在G7峰會場邊舉行。
對於拜登縮短亞洲行,提早返美協商提高政府負債上限,《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17日引述分析家指出,這雖然是為了美國國內緊急優先事項而做出的決定,但很可能傷害美國在海外的公信力。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事務主任克羅寧(Patrick M. Cronin)表示,美國總統必須把國內財務償付能力置於海外訪問之前,了解美國政治的人會理解拜登的決定。
不過,克羅寧也說,當美國連「現身」都做不到,將損害美國形象。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家李柏(Jon Lieber)分析,「如果拜登在國內失去正當性,也無法在國際事務有所作為」,債限是很重要的議題,恐影響拜登連任機會。但無論如何,這都難免影響拜登在外交上的努力。
白宮聲明強調,提升像是Quad這類夥伴關係仍是拜登政府首要工作之一。美國期待在未來這一年,找到其他方式與澳洲、Quad、巴布亞紐幾內亞及「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互動往來。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