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農運35週年:自由化浪潮一波波叩關,台灣經貿轉型跌宕起伏逾30年

520農運35週年:自由化浪潮一波波叩關,台灣經貿轉型跌宕起伏逾30年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與520農民運動當事人20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展示當年的起訴書與判決書,呼籲行政院與法務部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解散後務必繼續推動520農運司法不法的平復工作,還給當事人應有的公道與真相。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111年5月20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8年春天,政府決定擴大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促使積怨已久的農民走上街頭,先是316事件,緊接著4月26日農耕機開上台北街頭,而後更爆發520農運,抗爭愈演愈烈。時任經濟部國貿局長的蕭萬長接見雞農代表,卻被憤怒農民砸雞蛋,前國貿局資深官員感慨,「小經濟體跟大經濟體談判,壓力本來就大,外面也會認為去談判就是讓步」。

文:潘姿羽(中央社記者)

1988年的520農運,因全球貿易自由化而生,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運動,也是美麗島事件之後最大的街頭運動。35年後,當年的7大訴求是否已落實?農民是否獲得正義?台灣的農業又走在什麼樣的路上?

198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出口強勁成長,對美貿易順差迅速擴大,高速擴張結果引來美國施壓,一連串的貿易談判接踵而至。全球貿易自由化固然換來機會,弱勢產業在這股風起雲湧的浪潮中,也被迫付出代價。

1988年3月,美國火雞肉開放進口,數千名雞農怒氣沖沖北上抗議,時任國貿局長的蕭萬長出面接受陳情,卻遭到鷄農蛋洗,那一幕蛋洗「微笑老蕭」畫面,不僅成了蕭萬長一生政治命運轉折點,也開啟台灣往後逾30年經貿轉型跌宕起伏新頁。

火雞肉、農工產品、菸酒到台灣正式叩關世界貿易組織(WTO)展開的上千場談判,台灣的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部門經歷數十年的衝擊與陣痛,草根力量帶動的社會運動,隨著政治體制結構鬆動與開放,風起雲湧展開。

由於產業政策長期向工業傾斜,加上開放進口帶來的龐大壓力,農民的憤怒成為燎原之火,爆發了1988年的520農運,這不只是台灣首次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運動,也是美麗島事件後,最嚴重的街頭運動。

時至今日,農運即將屆滿35個年頭,台灣則在幾次的貿易自由化與產業轉型後,成功蛻變為「科技之島」,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性角色。

美國掌經濟霸權,進口開放台幣升值雙重施壓

攤開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處處可見美國的影子。戰後民生凋蔽的台灣,自1951年起,接受美國長達15年、近15億美元的援助,台灣得以在電力、交通、通訊等各項基礎建設打下厚實基礎,為日後的經濟奇蹟鋪路,也讓體質孱弱的台灣開始「轉骨」,快速恢復經濟活動。

這段期間,政府以經濟安定為首要目標,糧食自給自足顯得格外重要,因此1950至1960年代期間,台灣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策略,輕工業迅速萌芽茁壯,農業、紡織業躍居風光的外銷產業,為台灣賺進大把外匯。

而後台灣逐步降低管制,加上一連串制度改革與經濟建設,快速工業化之下,經濟成長率動輒雙位數起跳,締造廣為人知的「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一片火熱的同時,國際環境並不平靜,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1970年代,是經濟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代」。

邱俊榮指出,戰後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的運作下,各國走上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但隨著順差擴大,為了穩住匯價,政府只得持續印鈔,反而造成通膨問題,各國在通膨及能源危機山雨欲來等內憂外患夾擊之下,終致布列敦森林體系走上瓦解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1971年,美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讓美國得以高舉「不公平貿易」的大旗,開始向其他國家施壓,先後以史密松寧協議、廣場協議,迫使歐洲、日本的貨幣升值。

不過,台灣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且過度集中美國,自然引來美國不滿,要求台灣放手讓新台幣升值,新台幣匯率從1980年代的40元逐步走升,更在1992年觸及24元價位。

此外,美國認為台灣之所以能從美國賺進大把鈔票,背後很大原因是台灣「不公平貿易」,必須透過開放市場、降低關稅解決。

在此背景下,1980年代台美幾乎是在談判桌前度過,菸酒談判、火雞肉談判、工具機談判、智慧財產權談判等,每每一有進展或重要發言,幾乎都是占據報紙版面的頭條新聞。

前經濟部國貿局資深官員回憶那段談判度日的歲月時指出,美國是世界老大,貿易卻連年逆差,開始找可以影響的貿易對手國開刀;亞洲部分,日本跟台灣雖然對美貿易順差都很大,但日本還有部分政治因素考量,台灣自然就成了美國施壓對象。

官員直言,美國會找各種名目、理由,像是台灣未達國際公認的勞工權益保障,工作時間過長,才能讓產品這麼便宜,以此為由啟動談判,最終目的就是要台灣降關稅、開放進口。

官員也透露,談判之前,高層長官都會召見談判團,「明示、暗示,要談判不准破裂」,說穿了,就是台灣對美依賴太深,從經濟、政治到外交都很依賴,「談判怎麼可以破裂?」

520農運受難者盼平復司法不公(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右3)與520農民運動當事人20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行政院與法務部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解散後務必繼續推動520農運司法不法的平復工作,還給當事人應有的公道與真相。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111年5月20日

外有壓力內有民怨,國貿局前抗議不斷

1988年春天,政府決定擴大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促使積怨已久的農民走上街頭,先是316事件,緊接著4月26日農耕機開上台北街頭,而後更爆發520農運,抗爭愈演愈烈。

這段期間,時任經濟部國貿局長的蕭萬長接見雞農代表,卻被憤怒農民砸雞蛋,前經濟部國貿局資深官員感慨,「小經濟體跟大經濟體談判,壓力本來就大,外面也會認為去談判就是讓步」。

官員表示,其實就算讓步,怎麼讓也有學問,讓步要讓多、讓少、讓什麼,又能換到什麼,這些都要先沙盤推演,未來才能向上級報告、跟立法院解釋,如何運用讓步的「短空」換得「長多」。

經貿自由化必經陣痛期 專家籲基本糧食安全是底線

台灣政府承受來自美方的莫大壓力,但台灣社會面貌確實因為開放而快速轉變;如今習以為常的麥當勞,或是外商保險公司,都是在1980年代過後,相繼進入台灣市場。

前國貿局資深官員直言,台美談判過程中,發生過很多令人氣憤的事情,但也讓政府高層意識到,除了注重與美國的關係,更應該放眼全球市場。

官員感嘆,當時台灣經濟表現不錯但不是太強,邦交國又少,真正遇到問題時很難討公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是台灣對手,卻是聯合國會員,又開始與美國拉近關係,「我們警覺到了,在國際多邊體制下,台灣需要一席之地」。

日以繼夜的沙盤推演、一次又一次坐在談判桌前的較勁,激發政府高層對於促台灣走向自由化、國際化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