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坎城影展】《怪物》影評: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未辜負編劇坂元裕二、配樂坂本龍一的世界級陣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今年交出的新作《怪物》,於法國時間17日完成在坎城影展的世界首映,身為本屆坎城主競賽首部亮相的作品,在坎城著名的德布西廳看完之後,我必須說,這部扛著是枝裕和執導、坂元裕二編劇、坂本龍一配樂的作品,完全沒有辜負團隊世界級的盛名。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今(2023)年交出的新作《怪物》,於法國時間17日完成在坎城影展的世界首映,身為本屆坎城主競賽首部亮相的作品,在坎城著名的德布西廳看完之後,我必須說,這部扛著是枝裕和執導、坂元裕二編劇、坂本龍一配樂的作品,絲毫未辜負團隊世界級的盛名。
如果說,去年坎城影展找到了盧卡斯東特(Lukas Dhont)的《親密》,那麼今年則是窺見了是枝裕和的《怪物》。尤其《親密》的片頭與《怪物》的片尾,兩位導演不約而同地將攝影機牢牢鎖住兩名男孩角色,透過穩定器的橫移追蹤,透出的是平實與敦厚,神往地遙相呼應——那是兩名男孩通往純粹情感的彼岸之路。

當然,並非指出《親密》與《怪物》是兩部同樣的電影,以敘事技巧的面向來看,兩者皆有所差異,最直接顯擺的例子,就是上述提及的片頭與片尾。
盧卡斯東特在片頭一開始,就要讓觀眾注視「男孩情誼」,或同志也好,或密友也罷,藉以宣告此片奠基於男孩成長階段內在的自我矛盾與外在的體制衝突;是枝裕和則是將這份「男孩情誼」深藏至片尾,是枝裕和被男孩情誼吸引之前,想先處理的,甚或是最想讓觀眾清楚分離觀看的,是學校體制的窠臼、單親家庭的無力,而後直抵真實的來回辯證。
簡單而言,《怪物》是一部闡述「在父親的缺席與壓迫之下,男孩(同志)、身體(心靈)遭致外界/體制指認,而懷疑自我裝著豬腦袋的怪物,乃至於成長困惑」的故事。
是枝裕和在片中開頭,用一把大火,一場來自公寓的火災,燒出《怪物》的三重視角,這把火幾乎是全片最重要的引子,火光基本上得以將全片依序分成名為「安藤櫻」、「永山瑛太」、「兩名男孩」的三篇章結構敘事,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交纏。
而散落在這三篇章節的敘事,是枝裕和皆利用了同一個拍攝湖邊小鎮的遠景空鏡頭進行轉場——此舉得以拉開場域與人物距離,有效地回返敘事。意思是,這顆同一個空鏡頭,一如被經常賦予的影像語言一般,精準有效地具備了「清潔」功能,如同在食物與食物之間,喝口水清除異味,才好品嚐下一道菜的作用。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空鏡頭的「同一個」,這種相同感,帶給敘事一種重複性,然而在這「同一個」的空鏡頭過後,是枝裕和再擅用攝影機的導演觀點,採取其獨有、多變的眼睛,引領觀眾進入災難的風暴,於三章節的「不同視角」之中,反覆辯證真實。
相同之中的不同,反覆之中的差異,這是是枝裕和過往創作之中,從未觸碰的劇本編寫方法——非線性的時間以及重複路徑的敘事運用。
於是,在率先登場的「安藤櫻」、「永山瑛太」篇章之中,是枝裕和緩慢布局,將觀眾拉入了校園霸凌的困境,觀眾能輕易看見,安藤櫻飾演的單親媽媽,如何在自身的篇章捍衛兒子,與校園體制作戰。
也正如同是枝裕和過往的作品般,讀者幾乎可以在大部分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中,找到明顯的「失能大人」,尤其是單親。例如,將主體放置於「被拋棄小孩」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散落、未經組織的日常之中,母親是缺席的,母親對於家庭的功能性蕩然無存。
而《怪物》的安藤櫻,雖然擁有積極保護孩子的能動性,但她的失能,則是顯現於碰觸校園體制的無力,「對與不對,回答我」,這句安藤櫻在片中直面霸凌的提問,因為體制運轉的機械性,始終得不到答案。而必須注意的是,家庭之中的父親缺席,也成為是枝裕和導演作品中常見的設定——兩名男孩的其中之一,死亡父親就成為家庭缺失的一塊。

當此章節結束之後,觀眾被是枝裕和導入「狼師永山瑛太的霸凌惡行」,帶著這種認知進入「永山瑛太」的篇章。
上文提及,當敘事重新編排之後,攝影機踩著的立場不同,就有不同觀點。在「永山瑛太」的篇章,觀眾又得以理解,狼師霸凌的子虛烏有,前一章節出現的惡行,是背著黑鍋的永山瑛太——於此,是枝裕和將觀眾導入謬誤誤區,試圖在一連串的錯誤中,致使挖掘真實。
當然,倘若以這類劇本編排的方式檢視,在影史中並不算少見,最顯著的即是黑澤明的《羅生門》。所以該要問的提問是,《怪物》運用近似《羅生門》的劇本結構,再透過是枝裕和的鏡位轉換的方法,想理解的是何種真實?
在攝影機的見證,尤其在是枝裕和豐富多變且帶著隱蔽性的的鏡位調動之下,能發現古老永恆的真理——「隨著視角、立場不同,看見的事物就會不同,惡與善就會以不同形式意義的方式被賦權,接著讓所有人走向不同位置」。
這句話能精準體現,仍要歸功於影像語言。是枝裕和率先遮蔽觀眾的上帝之眼,而後再將這層迷霧層層剝開,得到上帝之眼的觀眾,透過攝影機視角以及敘事主客觀的轉換,就能發現此前的判斷失真,是枝裕和將觀眾導入到明顯的錯誤,而終於在錯誤中,以導演的觀點窺見所謂的「後真實」。

書寫至此,《怪物》如同是枝裕和過往的作品中,多數成年人的心智和狀態都帶著某種缺陷,「大人們」皆為幼稚且不完美,在此篇文章敘事語境的脈絡下,姑且將其稱之為「錯誤的大人們」。
而在「錯誤的大人們」結束後,是枝裕和最終開始統整全片真正的主角——「兩名男孩」。
在終章之中,大人們幾乎找不到兩名孩子,所以結尾的那場暴雨,大人們怎麼都看不見男孩們,如同片中的這一場戲——那是無論雙手奮力撥開泥濘,仍會重新覆蓋,遮住大人們的視線。
最新發展:
-
Netflix日劇《愛很真水很深》:坂元裕二首度挑戰懸疑推理碰壁,可惜了吉澤亮、宮崎葵黃金組合 2週前
-
【2023坎城影展】主競賽得獎名單分析:兩大關鍵字「女性」與「亞洲」,在世界的惡意之中望見微光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是枝裕和奪「酷兒金棕櫚」、潔絲汀楚特奪「狗狗金棕櫚」、「一種注目」得獎名單公布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我的完美日常》影評:文溫德斯與役所廣司的東京公廁,關於「變與不變」的浪漫日子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單元最佳影片《虎紋少女》,一部訴說「肉體恐怖」的女性電影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小行星城》影評:魏斯安德森的豪華明星派對,一部「關於戲劇的戲劇電影」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落葉》影評:當代世界需要的大師電影,芬蘭名導阿基告訴大家「做工的人」該怎麼拍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燃冬》影評:陳哲藝十年創作轉型,橫跨千里直抵異鄉的霓虹、蒼茫東北 6月前
-
【影評】《青春(春)》導演王兵談命運、時間與工人:「很多人這輩子的命運,就是別人的工具」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The Zone of Interest》影評:影像魔術師高度原創性火力展現,擴充二戰電影美學的可能性 6月前
-
【2023坎城影展】《怪物》記者會:是枝裕和談LGBTQ,「沒有多少日本電影會涉及這個主題」 6月前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