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長:持續發展mRNA技術,先導工廠即將啟用,可小規模製造疫苗

中研院院長:持續發展mRNA技術,先導工廠即將啟用,可小規模製造疫苗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李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指出,基於現實考量,中研院研發的次世代mRNA疫苗在疫情中來不及和大廠合作或競爭,「從研究到商業化之間的距離非常非常大」,因此相關研究是為了長期準備,不是為了應付疫情。

中研院去(2022)年發表COVID-19 Omicron變異株的次世代mRNA疫苗,並於今(2023)年1月底發布Omicron次世代mRNA疫苗成果報告,還在4天內被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與疫苗大廠莫德納援引。對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藉由過去的經驗,嘗試合成出可用的疫苗,基於現實考量來不及與大廠合作生產,但mRNA疫苗的研究沒有停止,未來還可能用於癌症疫苗的研發。

由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所帶領的mRNA Alpha計畫團隊,從2021年底開始研究mRNA疫苗,中研院並於2022年2月發表第1個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次世代mRNA疫苗,但未獲得量產機會。中研院今(18)日於立法院備詢,院長廖俊智被問及此事,他表示疫情以來莫德納、輝瑞、BNT等疫苗大廠都分別進行mRNA的疫苗研發,而中研院過去也有核酸疫苗基礎,因此就嘗試看看能不能用相同技術,藉由已有的經驗嘗試合成出可用的疫苗。

廖俊智指出,基於現實考量,在疫情中來不及和大廠合作或競爭,「從研究到商業化之間的距離非常非常大」,當中需要處理臨床試驗與專利等問題,因此相關研究是為了長期準備,不是為了應付疫情。

立委鄭正鈐指出,目前疫情還沒有過去,雖然COVID-19在5月降級,但疾管署也預告6月疫情可能逐步升高,他肯定中研院研發疫苗的能力,也希望能加緊研發。

立委陳秀寳則進一步提問,在研發沒有跟上疫情腳步的情況下,未來mRNA疫苗會如何發展?廖俊智表示,中研院將持續發展mRNA的技術,除了能用於製造疫苗,對次世代的醫療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做癌症疫苗、提供不同疾病新的醫療型態,目前計畫沒有停止,還在持續進行當中。

mRNA先導工廠即將啟用,可小規模製造疫苗

另外,鄭正鈐提及5月4日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指出,將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內建置發展mRNA先導工廠,代表台灣距離自己研發mRNA疫苗已經為時不遠。

mRNA先導工廠將用於開發關鍵原物料、製程、技術方法設施,規劃發展mRNA疫苗技術,以建立中研院自有技術,布局全球專利。中研院今日回應立委萬美玲質詢時表示,工廠會在今年年末或明(2024)年年初啟用,廖俊智指出,短期目標是希望建立場域提供國內學研各界使用,協助把研究室的成果製作300到1000劑左右的試劑,讓學研單位申請臨床前試驗。

廖俊智也解釋,mRNA先導工廠不是一般認知的「工廠」,是規模非常小、約幾百劑疫苗臨床試驗用的基地,和大家想像的大規模工廠不同,但這樣的先導工廠非常必要。疫苗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之前,若想在有效率、品質保證的情況下小規模製造幾百、幾千劑疫苗,在全台灣、甚至全世界都非常缺乏這樣的設施,中研院對此也非常努力。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