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島國毒癮紀事》:大學生批貨、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島國毒癮紀事》:大學生批貨、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台灣毒品蔓延的現象?

《菸害防制法》實施十多年來,法律明確規定未滿十八歲不得吸菸,對賣菸給未成年人的店家、業者、賣家也施以罰責,但實況是不論校園內外,幾乎無法落實罰責。多數業者都知道的行內祕密是——學生們愈早上癮,愈有可能成為他們永久的顧客。(編按:此書出版前的二○二三年一月,《菸害防制法》再次修訂,正式將電子煙納管,且規定吸菸年齡從十八歲提高到二○歲、規定校園全面禁吸菸。)

而這些店家、業者,是如何快速接觸到潛在的學生買家?

我們採訪幾位國、高中生,他們描述了自己買、賣電子煙的經驗。

宜蘭的國三生小謹(化名)

(向上游)批發一支電子煙五百到六百元,對外賣一千元;批一顆煙彈九十元,可以賣到三百元。賣的人都很有錢。

台北一所高工二年級學生小皓(化名)

那時我跟一位哥哥拿到一箱煙彈,試著做看看,拿到貨先在秀出限時動態,就會有人私訊我;偶爾請朋友試抽,他們有需要再跟我拿貨,通常是面交;第一個月賺得比較少,三萬多元。

台南國二生顏顏(化名)

上的一位朋友問我要不要試賣,他十八歲,也在賣(電子煙);給他貨的好像是二十幾歲,在台中讀大學。我們就加入那位大學生的LINE群組,有人叫貨,再跟他說。

大學生尋覓有興趣打工賺零用錢的國、高中生當下線,找這些年輕的勞動力隨性地開賣電子煙。未曾謀面的國高中生透過LINE群組叫貨,他們的上線會協助國高中生製作貼圖、宣傳照片、影片,分享給群組內的賣家;之後學生們會利用個人或另設的Instagram帳號,向生活圈裡的同學和朋友介紹並兜售電子煙,上頭壓上斗大的字:

品牌電子煙、綠豆沙各式水果口味、全新口味搭配
面交、試抽口味
一盒煙彈送一個小禮
買三盒(煙)彈送一支電子煙……

學生的Instagram帳號限動裡跳出五花八門的資訊,一傳十、十傳百地在學生族群裡擴散,大學生批貨後,再吸引國高中生加入地下產業,創造出快速成長的市場。

從大學社工系畢業的育全(化名)很早就接觸紙菸,但他會開始抽電子煙,也是因大學同學在三年前做起這筆生意,那時電子煙正開始在台灣賣得火熱。他的同學從上游的批發商拿貨,在PChome和蝦皮開起賣場,以「蠟燭」、「精油」、「牙膏」、「固體蠟燭」等用詞指稱煙油,「牙刷」指稱煙具,避免引起網路警察的注意。育全總在同學家中看到數百的成堆小紙箱疊在一起,準備出貨給各地中小盤。

育全說,其他同學看到覺得新奇,也跟著玩電子煙,他自己也是;有些人混著紙菸抽,有人因而戒紙菸,也有從不抽菸的同學開始試抽。「這個地下產業好猛,那時我在便利商店上大夜,做大夜薪水不低,但我同學卻靠這個(電子煙)有了人生第一桶金,還買車了。」

另一位目前就讀大四的小陳告訴我們,他是這個地下銷售鏈裡的下層,自己使用後也兼做小賣家。他會加入也是看到高中同學的電子煙生意愈做愈大,「他們做到集體休學,幾位都牽了賓士車。」

學生賣家的貨源不少來自中國,自製車庫油也逐漸興起

小陳說,他同學的貨源來自中國,他們就從中國批貨(煙油)。同學以一盒不到一百元的價格進貨,再以三百元到三百五十元的單價賣給他,最末端售出時是四百五十元到五百元,視當時市場情況而定。「我同學進一千盒的煙油,一星期就賣出了。」光是小陳加入的這個銷售團隊,四個LINE群組共有一千多個中小盤的賣家,等著下單,而這群賣家中的多數也同時是使用者。

二○二○年開始,台灣的海關發現進口煙油的數量過大,開始嚴格把關。進口煙油的業者開始分散進貨風險與囤貨地點。也有人開始在自家車庫自製煙油,再貼上來自美國或馬來西亞的標籤,就當作來自國外的油。

搭著年輕人喜愛交友、快速分享新產品以及打工賺外快的心理特點,大學生「攜手」中學生,用炫麗簡單的圖片影片,快速解釋新式菸品的使用方式。至於賣出的煙油成分、是否有尼古丁,沒有人能說清楚。

儘管對新型菸品的成分、製造來源沒有把握,學生買家與賣家協助推動了這股次文化,也讓此一產業在二○二三年尚無明確立法規範之前的十年,養大了一群潛在的年輕使用者。

只是在玩會冒煙的3C產品?醫師:光吸煙對年輕的肺就很傷

同儕間透過借煙來打破社交沉默、派對裡助興,是陳佑禎對電子煙年輕使用者的觀察。

作為一位護理師、衛教師,同時是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陳佑禎在醫院臨床和社區裡進行戒菸衛教已有十餘年的時間。她近期碩士論文所研究的就是《大學生電子煙的認知與使用》,對台中地區十一所大學裡的九百九十五位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後發現,學生對電子煙的認識不足,不少學生以為電子煙沒有焦油所以無害,卻忽略煙油仍充滿不確定的化學物質;也有為數不少誤以為台灣已將電子煙納入尼古丁貼片等二代戒菸的方法之一。

而她的調查也發現,有高達五成九的大學生是從同學或朋友得知電子煙訊息,從Facebook得知相關訊息是四成五。「他們以為自己在玩一個會冒煙的3C產品,但沒想到煙油裡都是化學物質,只是抽菸草改成抽化學物質,只是換個方式在吸而已。」

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也是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的傅彬貴說,這幾年他進到校園演講,看到菸齡驟降,「他們的肺和腦部還在發育,二十五歲以下都還沒有完成,他的肺還沒(成熟)到最大值,假設從國中開始抽,那就很慘,不管吸加熱菸或電子煙,只要是高熱吸到肺部裡面,都會造成肺部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