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毒癮紀事》:大學生批貨、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台灣毒品蔓延的現象?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尼古丁成癮。當青少年發育中的大腦被尼古丁綁架,可能造成他們出現頭痛、學習障礙、情緒波動,甚至腦部發育遲緩等永久傷害;當青少年想要戒掉尼古丁,也會出現易怒、焦慮、無法集中注意力等戒斷症狀。
更糟的是,若青少年遇到不肖煙油賣家,或因好奇好玩而在煙油中摻入各種非法物質,例如大麻油等新興毒品,造成的健康傷害更大。「我們擔憂的是這個啊!」傅彬貴說。
法律的飛地:紙菸有戒菸教育,電子煙不行?
電子煙竄入校園,然而不像紙菸受規範,就像在校園內裡的一塊「飛地」,處在曖昧空間,無法可管。
《菸害防制法》規範未滿十八歲不得吸菸(第十二條)、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場所全面禁菸(第十五條),各縣市衛生局都訂有「未滿十八歲青少年吸菸處理流程」,只要校方主動通報學生吸菸,又或是市警和少年隊在校外發現學生抽菸,都可以通報至衛生局,衛生局確認並收案後,就啟動對未成年人的戒菸教育。
但不論是《菸害防制法》或是《戒菸教育實施辦法》,在二○二三年《菸害防制法》修法以前,都尚未納管電子煙。長達多年的時間,學校抓到吸食電子煙的學生,即便通報進到衛生局,與使用紙菸者也不會有相同的處遇與戒菸教育。
染了一頭酷炫髮色的馬慈蓮,是台南市衛生局國民健康科約聘人員、大家口中的馬妹,主要負責台南市的戒菸教育。馬妹形容那幾年和學校間常出現如下的互動:「今天兩個抽紙菸、一個抽電子煙通報到我這裡,我只能讓抽紙菸的學生接受戒菸教育,或是處罰二千元到一萬元的罰鍰,但抽電子煙的卻絲亳無法處理。老師會質疑,為什麼電子煙那個沒有處理?他們要如何在第一線管理學生?」
老師和教官的處置多半是暫時保管電子煙具,放學後交還學生,又或與家長聯繫注意,但無法有更積極作為。
二○一九年前後,各縣市教育局開始試圖解決電子煙在中央與地方立法空缺帶來的窘境,像新北市以行政命令訂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禁用電子煙實施要點》;之後有更多縣市才意識到電子煙的擴散,二○二○年,就有七個縣市通過《電子煙管理自治條例》,在中央未立法前先行管理,對使用電子煙的學生提供強制的戒菸教育;至於其他尚未有地方條例的十五個縣市,當時只能依據國民教育署的建議,依校規規範管理;以台南市為例,即是以記小過方式處理違規學生。
「前幾年我會驚訝,這三年(收案)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在二○二一年受訪的馬妹說,「政府沒能早點管,電子煙拖了三、四年還不處理,不少個案是小學高年級的使用者,到七、八年級早已成癮。」
馬妹總是跟老師和教官們說,「『中央修法快成功了』…… 我已經這樣子跟他們『騙』了兩年,騙到他們也灰心。我們(政府)沒有辦法給他們任何防彈衣穿,去處理新興菸品問題,沒防彈衣就變炮灰。」
對這群意志力還不夠的少年少女,老師們只想延遲青少年們過早使用精神刺激的物質,也避免過早接觸毒品的機會。
「我們實在很擔心未來新興菸品開放,學生一定快速往那裡去,要離開菸害,是更不可能了。」馬妹在電話那頭不斷問我們:「立法院那裡怎麼樣?會禁掉電子煙嗎?真的希望國健署的修法趕快過!」
二○二三年一月,《菸害防制法》終於完成修法,明定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菸。但法律通過之後,是否能夠真正落實,董氏基金會戒菸妨害中心主任林清麗很憂心。她表示,董氏基金會希望政府在新法施行之後,可以真正保護年輕族群,避免沒抽菸的孩子開始施用、也避免有抽菸的孩子變成多重菸品使用者。
但是新法之下,要真正做到讓青少年遠離新興菸品,依然有許多不足之處。包括加熱菸的載具包裝盒,並不受警示圖文的規範,因此可以憑著絢麗的菸具外形吸引青少年;法律中明定禁止的加味菸,國健署預告也僅禁止四種口味,讓青少年仍有機會接觸。
後來追上的修法,是否能抵擋已倒灌進年輕族群的大浪?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十年的立法空窗與無邊際的網路社群,青少年煙友與新興菸品的使用者早已膨脹。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春山出版
作者:李雪莉、曹馥年、楊智強、陳潔、《報導者》團隊
以多重面向,立體呈現台灣毒癮地景的調查性報導
- 台灣在亞太毒品販運鍊扮演的角色為何?
- LSD、愷他命、大麻、笑氣、毒咖啡如何四處蔓延?
- 大麻合法化是否有公民對話的可能?
- 看似無害的電子煙如何危害青少年?
- 法、醫、警界如何看待用毒╱用藥者?他們是罪犯還是病患?
- 「緩護療」如何協助藥癮者更容易回歸社會?
- 戒治所為何近年人滿為患?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真的有效果嗎?
- 女性藥癮者的生命難題。
- 毒癮者家人們要怎麼先療癒自己?
包括安非他命在內的傳統與新興毒品,以及遊走邊緣的電子煙、笑氣……毒品議題已成盤桓台灣上空的幽靈;施用者光譜橫跨藍、白領階層,年輕族群亦快速增加。藥與毒是一線之隔。不同的劑量與用途,有的成了醫治病痛的藥,有的因濫用而成為毒物。目前的毒品氾濫不只在個人及家庭層面造成傷害,它也反映了社會集體性的焦慮與痛苦。有關單位雖已修訂新法,盡力阻擋年輕世代遠離毒害,但是否能力挽頹勢,仍需持續追蹤觀察。
把視角轉向亞洲。二〇一九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點名台灣跨國犯罪組織,在亞太運毒鏈中占有重要角色;同年,美國緝毒署(DEA)首度派遣人員駐台。台灣販毒集團一次又一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打破安非他命走私的紀錄。這讓台灣背負汙名,然嚴峻的國際情勢與司法困境,卻又讓台灣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多有限制。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台灣毒品蔓延的現象?毒品施用者究竟是罪犯還是病患?現行制度有什麼執行的困難及必須調整之處?對於毒品在當代的複雜網絡與毒殤者的多重面貌,本書是第一手且全面的現場報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