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蔡總統「戰爭指導」意涵:備戰才能避戰的真諦,能戰才能止戰的實踐

解讀蔡總統「戰爭指導」意涵:備戰才能避戰的真諦,能戰才能止戰的實踐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前我國面臨中國欲以武力奪取的威脅,此刻國人更應居安思危,記取歷史教訓。吾人須知唯有平日的整軍經武,加強戰備整備,以及勤訓苦練,讓解放軍瞭解國軍戰力堅實,武力攻台,國軍必定予以迎頭痛擊,如此台海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

文:曹雄源(超創觀點研究學會理事長)

一、前言

近年來,中國不斷在台海進行軍機、艦侵擾,台灣海峽因中國的軍事威脅而成為國際熱點。面對中國挑釁,台灣無其它選擇,只有加速備戰的步伐。2022年12月27日,蔡總統在《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記者會中指出,台灣身處威權主義擴張的第一線,唯有「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的宣示。

事實上,蔡總統這一宣示,就是對未來台海有事的戰爭指導,國人對此戰爭指導應建立共識,方能眾志成城,應對中國的武力進犯。

二、蔡總統戰爭指導的意涵

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曾謂:「戰爭是一種暴力的行動,以強迫對方順從我方的意志為意圖。」渠進一步指出戰爭與政治是永遠分不開的,戰爭為政策的工具,戰爭指導實際上就是政策本身。富勒將軍(J.F.C. Fuller)指出:「戰爭的指導,像醫道一樣,是一種藝術。醫師的目的是預防、治療或減輕人類身體上的疾病;所以政治家與軍人的目的也就應該是預防、治療或減輕國際『身體』上的疾病-戰爭。」

盱衡當前國際情勢、區域安全情勢、台海兩岸現況、國家總體實力、國軍整體戰力、人民對台灣前途的選擇,以及中國整體國力與犯台意圖的綜合考量下,蔡總統提出「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的戰爭指導,此戰爭指導即為我國因應中國武力進犯的政策。

蔡總統初二慰勉國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三、中國對台灰色地帶戰略

值中國影響力日隆之際,其正運用經濟誘惑、灰色地帶(gray zone)等謀略,企圖改變現狀並影響國際秩序。對台灣操作灰色地帶戰略,則區分對台侵擾手段、網路戰威脅與認知戰危害等三項,概述如後。

首先,在對台侵擾手段方面,包含侵入我防空識別區、加大周邊海域訓練力度與強化軍事威懾作為。其以切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進行侵擾,一是想要消耗我戰力,二是妄圖動搖我民心士氣,意圖挑戰或改變兩岸現狀,達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

其次,就網路戰威脅部分,平時致力於情蒐與竊取資料,戰時則針對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及指管系統實施破壞攻擊,進而影響政府運作及治理。

再次,關於認知戰的危害,認知戰概分傳統及創新兩者,傳統面向主要運用情報戰、心理戰與輿論戰等原理。創新面向包括運用高效能計算系統、網路、社媒等。中國操作認知戰,綜合運用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之三戰作為,散播不易分辨的假訊息,以及採取全面性文攻武嚇手段,達成其在政治、經濟、軍事與心理等層面的目的,形塑對台攻擊的優勢。

四、2027年解放軍攻台的時機點

2027年是中國共產黨建軍百年時刻,同時也是習近平擔任中國領導人第三任期屆滿的一年,習近平滿懷雄心壯志,希冀以武力統一台灣,建立個人功業並名留青史。

美國中情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接受美媒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專訪時曾指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指示解放軍,在2027年以前做好武力犯台的準備。

邇來,中國加大對台偵巡及擾台力度,同時宣布演習區域及劃設禁航區,均為其武力犯台做準備。2027年攻台雖是解放軍的目標,但在習近平認為主、客觀環境都成熟時,隨時都可能對台發動猝然攻擊。

ag5ovf48h4uyjxz4upuqxthha13dst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五、備戰才能避戰的真諦

面對中國運用灰色地帶戰略及模擬演練等方式積極進行對台作戰整備,我國應有萬全的準備,讓中國瞭解台灣是可以隨時準備戰鬥的刺蝟,打消其武力奪台的企圖。《中庸》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即是告訴吾人充分準備戰爭才能避免戰爭的真諦。茲分舉中外例子各一,檢證備戰才能避戰的真諦。

首先,西元280年,西晉滅吳後,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戰爭不會再發生,主張軍隊不必從事軍事訓練,而讓將領去管理政務,並下令解散部隊。但是,大臣杜預引用「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上奏晉武帝,勿因吳國滅亡而高枕無憂。杜預在結束與吳國作戰後,立即返防襄陽,從而保障國家的安定。

其次,以瑞士《聯邦憲法》規定為例,凡年滿18到30歲的成年男子皆有服兵役的義務。當前,瑞士現役常備兵力4000人,戰時48小時動員可達50萬人。瑞士政府表示:「瑞士沒有軍隊,因為瑞士本身就是一支軍隊。」這種全民皆兵的觀念,正是其國家安全的後盾。

備戰才能避戰屬政治層面,需要政府進行國家各項資源的整合,人力、物力皆有賴平日有條不紊的整備,並經由演習驗證,戰時動員才能發揮效能。

mrm9oik8m4tnux0kyb6585ix3nqa6l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六、能戰才能止戰的實踐

孫子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即是強調充分準備才能讓敵人不敢來攻的真義。以下分舉中外戰史各一,檢證能戰才能止戰的實踐。

首先,以古寧頭戰役為例,1949年10月,解放軍奪取廈門後,金門成為孤島,解放軍認為拿下金門如探囊取物。1949年10月10日,解放軍進犯大嶝島,國軍第40師奮勇抵抗,惟寡不敵眾,轉進金門,該師雖受創,但成功拖延解放軍進犯金門的時間。

與此同時,國軍第18、19軍增防金門,在金防部統籌下(含原駐防之第22兵團、第201、11師),積極展開部署,完成一般野戰及海防工事,布設各式地雷7000餘枚,修建機場一座,強化金門整體防禦工事。

10月24日,解放軍28軍所屬3個團9000餘人渡海進攻金門,由於輕敵且缺乏渡海載具,後續增援無果,登島部隊在島上苦戰三晝夜,終致全軍覆沒。古寧頭戰役的成功,徹底粉碎解放軍攻台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