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孤獨死」近四個月達11宗,反應著高速的經濟發展或家庭關係崩潰

新加坡「孤獨死」近四個月達11宗,反應著高速的經濟發展或家庭關係崩潰
圖庫照片,非新聞事件發生場所。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僅僅過了三分之一,新加坡報章卻接二連三刊登數則「孤獨死」的新聞。他們還不一定在家中離世,任何一個生活場所,包括工作場所都可能是悄然死去的場景。社會發展快速的疏離了人際的關係,再加上小家庭化、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衝擊,這其實讓孤獨死變得難以避免。

文:盧麗珊

2023年僅僅過了三分之一,新加坡報章卻接二連三刊登數則「孤獨死」的新聞。

他們還不一定在家中離世,任何一個生活場所,包括工作場所都可能是悄然死去的場景。那些在家逝世後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有:

1月10日報導:「爬五層樓尋臭源,義工驚揭腐屍婦」 (60來歲,獨居婦女,阿裕尼租賃組屋)
1月11日報導:「20多年來鮮少聯絡 父子4、5年未見 再見父已成腐屍」(68歲,獨居男子,後港)
3月27日報導:「退休女教師臥屍家中一周」(女,80歲,獨居,荷蘭通道)
4月18日報導:「大叔死於垃圾屋,警察開路抬屍「(男,54歲,實龍崗)
4月25日報導:「六旬婦臥屍家中發臭」(女,68歲,獨居,淡濱尼)
4月28日報導:「樓上腐屍流屍水,樓下聞臭揭亡魂」(男,50來歲,店屋,地點不詳)
4月29日報導:「疑沖涼時摔倒 獨居婦變腐屍」(女,68歲,宏茂橋)

那些突然暴斃數小時後被公眾發現的有:

3月20日報導:「男子睡死餐桌上」(男,56歲,橋北巴剎與熟食中心)
4月12日報導:「七旬流浪漢暴斃舞台上」(男,77歲,宏茂橋)
4月13日報導:「六旬男暴斃車內 5小時後被發現」(男,65歲,義順一露天停車場)
4月15日報導:「躺攤位內休息,49歲助手暴斃」(男,紅山景巴剎)

四個月11宗,男性居多,年齡偏高。在家逝世者大多獨居,他們還不一定是無兒無女或者生活潦倒貧困。

個案是不是有點太多了?難道我們就只能靜靜看著他們這樣離世,然後點評一句「人生無常」嗎?再看2022年10月22日的案件也令人唏噓。一個組屋單位內發現相依20年母子的腐屍,分別92歲和70歲,地點在淡濱尼。

shutterstock_166439722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在發達的城市下,新加坡近四個月已發生至少11宗「孤獨死」案件

以最大的沉默和腐壞的屍身告別人間

在日本,「孤獨死」(Kodokushi)現象和特有名詞出現於1980年,它伴隨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家庭關係極速變化或崩潰而來,新加坡近年出現孤獨死的頻率越來越頻繁,走向同樣的步伐。

每天都有人死亡,然而這類本地個案相似的狀況有一個:

沒有親人在身邊,死了沒有馬上被發現。

這等於一個人從傳統的社區和家庭關係「解脫」成為孤體走到最後,以最大的沉默和腐壞的屍身告別人間。

在我們成為亞洲的獨孤死重災區之前,我們環視這些國家的狀況,或者我們該從中思考相應對策。

韓國把孤獨死叫做「godoksa」,過去十年來個案持續增加。 2021年人數多達3378人,其中50-60歲男士佔60%,比同年齡層的女性多五倍。

兩年前,韓國政府制定防止孤獨死和管理特別法案,每五年針對孤獨死制定新的措施。官方列舉的原因包括:人口老化、生活成本高昂和工作壓力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形成老齡化人口獨自面對生活素質急劇下降的困境。

許多大城市其實已開始成立鄰里巡邏隊,去特別關懷獨居的弱勢團體。也有通過手機應用程式,確保這些群體數日沒有動靜時,會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

在日本,每年估計有3萬人孤獨死,創傷清潔工作也因此成為特殊產業,專門從事清理這類死亡事件的家居,為了提高公眾意識甚至製作成電視影片。

GettyImages-1245412765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韓國把孤獨死叫做「godoksa」,過去十年來個案持續增加。(圖庫照片,非新聞事件發生場所)

孤獨死普遍進入公眾意識

2014年開始入行的業者小島美優(Kojima Miyu)在一篇報導強調,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孤獨死的風險。即使在日本,孤獨死普遍進入公眾意識是2019年以後的事。

很多日本公眾一開始對這類死亡不予置信,甚至對他們的工作嗤之以鼻,不相信如此發達的國家怎麼會死了幾天也沒人知道,更不認為有一天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為了更好溝通和陳述孤獨死的場景,她結合經驗,並自學製作孤獨死場景的袖珍模型,讓公眾更理解它的威脅以及帶來的衝擊力和創傷。

主題之一是「50-60歲」,他們佔孤獨死的大多數,他們選擇與家人疏離,遠離社群,往往需要更長久被發現。由於年齡不大,家人也相對覺得沒有必要打擾他們選擇的生活。

她表示希望公眾從中意識到電話聯繫、探訪以及鄰居間的往來,或其他方式的日常聯繫還是非常重要的。

主題之二是「囤積癖」現象,當一個人面對生活重創,例如失婚、失業、家人或寵物死亡或破產等,都可能陷入一個囤積的循環,而這正是每一個人可能陷入的困境。

她說:「一般上外人傾向看待獨孤死是不好的事,批判離群索居的人,其實不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難道不是滿足大多數想死在最舒服家中的願望?」

小島美優突出的社群其實也反映在新加坡的個案,獨居和選擇遠離人群的他們,還不一定是單身或沒有家人的人士。

shutterstock_138126600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獨自在餐廳用餐的新加坡長者。

我們能做什麼?

今年2月,一名新加坡七旬婦人摔倒入院,一輩子沒有看過醫生的她,在21天內器官多處壞死身亡。她和兩個兄妹同住,但是她孤獨的個性令她長久頑強地拒絕看病。身旁的人只能選擇尊重她的意願,不能強加意願在她身上。

如果有一天她的年長兄妹一個個離開,如果我們沒有加強家屬間的探訪和聯繫的話,最後一個都可能成為孤獨死的個案,也令我思考個人尊嚴和選擇的問題。

社會發展快速的疏離了人際的關係,再加上小家庭化、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衝擊,這其實讓孤獨死變得難以避免。

然而,更高的社會意識和更積極的死亡教育還是有助於減少這樣的個案。政府的政策可以加強扶持這些相關志願團體的工作,例如讓他們得到更大的肯定和經濟上得到擴大隊伍的支援。

作為多元種族的社會,新加坡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幫助社會坦然面對死亡課題。而從個人來說,也可從自己家庭和家族做起、關懷弱勢的親友,接著是周圍的鄰居,做到尊重他人生活之餘,也更敏銳觀察他們可能陷入困境的徵兆。

當然,對於50-60歲的人群,更積極的意義是培養活躍的生活觀,做好財務規劃,養成健康的體魄,最大程度舒緩老年帶來的死亡、情感和精神衝擊。

即使有一天真發生了,也希望自己更快被發現吧,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

本文獲新加坡紅螞蟻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