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孤獨死」近四個月達11宗,反應著高速的經濟發展或家庭關係崩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僅僅過了三分之一,新加坡報章卻接二連三刊登數則「孤獨死」的新聞。他們還不一定在家中離世,任何一個生活場所,包括工作場所都可能是悄然死去的場景。社會發展快速的疏離了人際的關係,再加上小家庭化、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衝擊,這其實讓孤獨死變得難以避免。
文:盧麗珊
2023年僅僅過了三分之一,新加坡報章卻接二連三刊登數則「孤獨死」的新聞。
他們還不一定在家中離世,任何一個生活場所,包括工作場所都可能是悄然死去的場景。那些在家逝世後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有:
1月10日報導:「爬五層樓尋臭源,義工驚揭腐屍婦」 (60來歲,獨居婦女,阿裕尼租賃組屋)
1月11日報導:「20多年來鮮少聯絡 父子4、5年未見 再見父已成腐屍」(68歲,獨居男子,後港)
3月27日報導:「退休女教師臥屍家中一周」(女,80歲,獨居,荷蘭通道)
4月18日報導:「大叔死於垃圾屋,警察開路抬屍「(男,54歲,實龍崗)
4月25日報導:「六旬婦臥屍家中發臭」(女,68歲,獨居,淡濱尼)
4月28日報導:「樓上腐屍流屍水,樓下聞臭揭亡魂」(男,50來歲,店屋,地點不詳)
4月29日報導:「疑沖涼時摔倒 獨居婦變腐屍」(女,68歲,宏茂橋)
那些突然暴斃數小時後被公眾發現的有:
3月20日報導:「男子睡死餐桌上」(男,56歲,橋北巴剎與熟食中心)
4月12日報導:「七旬流浪漢暴斃舞台上」(男,77歲,宏茂橋)
4月13日報導:「六旬男暴斃車內 5小時後被發現」(男,65歲,義順一露天停車場)
4月15日報導:「躺攤位內休息,49歲助手暴斃」(男,紅山景巴剎)
四個月11宗,男性居多,年齡偏高。在家逝世者大多獨居,他們還不一定是無兒無女或者生活潦倒貧困。
個案是不是有點太多了?難道我們就只能靜靜看著他們這樣離世,然後點評一句「人生無常」嗎?再看2022年10月22日的案件也令人唏噓。一個組屋單位內發現相依20年母子的腐屍,分別92歲和70歲,地點在淡濱尼。

以最大的沉默和腐壞的屍身告別人間
在日本,「孤獨死」(Kodokushi)現象和特有名詞出現於1980年,它伴隨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家庭關係極速變化或崩潰而來,新加坡近年出現孤獨死的頻率越來越頻繁,走向同樣的步伐。
每天都有人死亡,然而這類本地個案相似的狀況有一個:
沒有親人在身邊,死了沒有馬上被發現。
這等於一個人從傳統的社區和家庭關係「解脫」成為孤體走到最後,以最大的沉默和腐壞的屍身告別人間。
在我們成為亞洲的獨孤死重災區之前,我們環視這些國家的狀況,或者我們該從中思考相應對策。
韓國把孤獨死叫做「godoksa」,過去十年來個案持續增加。 2021年人數多達3378人,其中50-60歲男士佔60%,比同年齡層的女性多五倍。
兩年前,韓國政府制定防止孤獨死和管理特別法案,每五年針對孤獨死制定新的措施。官方列舉的原因包括:人口老化、生活成本高昂和工作壓力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形成老齡化人口獨自面對生活素質急劇下降的困境。
許多大城市其實已開始成立鄰里巡邏隊,去特別關懷獨居的弱勢團體。也有通過手機應用程式,確保這些群體數日沒有動靜時,會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
在日本,每年估計有3萬人孤獨死,創傷清潔工作也因此成為特殊產業,專門從事清理這類死亡事件的家居,為了提高公眾意識甚至製作成電視影片。

韓國把孤獨死叫做「godoksa」,過去十年來個案持續增加。(圖庫照片,非新聞事件發生場所)
孤獨死普遍進入公眾意識
2014年開始入行的業者小島美優(Kojima Miyu)在一篇報導強調,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孤獨死的風險。即使在日本,孤獨死普遍進入公眾意識是2019年以後的事。
很多日本公眾一開始對這類死亡不予置信,甚至對他們的工作嗤之以鼻,不相信如此發達的國家怎麼會死了幾天也沒人知道,更不認為有一天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為了更好溝通和陳述孤獨死的場景,她結合經驗,並自學製作孤獨死場景的袖珍模型,讓公眾更理解它的威脅以及帶來的衝擊力和創傷。
主題之一是「50-60歲」,他們佔孤獨死的大多數,他們選擇與家人疏離,遠離社群,往往需要更長久被發現。由於年齡不大,家人也相對覺得沒有必要打擾他們選擇的生活。
她表示希望公眾從中意識到電話聯繫、探訪以及鄰居間的往來,或其他方式的日常聯繫還是非常重要的。
主題之二是「囤積癖」現象,當一個人面對生活重創,例如失婚、失業、家人或寵物死亡或破產等,都可能陷入一個囤積的循環,而這正是每一個人可能陷入的困境。
她說:「一般上外人傾向看待獨孤死是不好的事,批判離群索居的人,其實不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難道不是滿足大多數想死在最舒服家中的願望?」
小島美優突出的社群其實也反映在新加坡的個案,獨居和選擇遠離人群的他們,還不一定是單身或沒有家人的人士。

我們能做什麼?
今年2月,一名新加坡七旬婦人摔倒入院,一輩子沒有看過醫生的她,在21天內器官多處壞死身亡。她和兩個兄妹同住,但是她孤獨的個性令她長久頑強地拒絕看病。身旁的人只能選擇尊重她的意願,不能強加意願在她身上。
如果有一天她的年長兄妹一個個離開,如果我們沒有加強家屬間的探訪和聯繫的話,最後一個都可能成為孤獨死的個案,也令我思考個人尊嚴和選擇的問題。
社會發展快速的疏離了人際的關係,再加上小家庭化、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衝擊,這其實讓孤獨死變得難以避免。
然而,更高的社會意識和更積極的死亡教育還是有助於減少這樣的個案。政府的政策可以加強扶持這些相關志願團體的工作,例如讓他們得到更大的肯定和經濟上得到擴大隊伍的支援。
作為多元種族的社會,新加坡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幫助社會坦然面對死亡課題。而從個人來說,也可從自己家庭和家族做起、關懷弱勢的親友,接著是周圍的鄰居,做到尊重他人生活之餘,也更敏銳觀察他們可能陷入困境的徵兆。
當然,對於50-60歲的人群,更積極的意義是培養活躍的生活觀,做好財務規劃,養成健康的體魄,最大程度舒緩老年帶來的死亡、情感和精神衝擊。
即使有一天真發生了,也希望自己更快被發現吧,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
延伸閱讀
- 新加坡有錢人越來越多:身家百萬美元的富翁近53萬人,超級富豪也有4206人
- 在新加坡,一位65歲單身老人一個月要多少錢才能不愁吃不愁穿?
- 「合約婚姻」只為買房,星國購屋政策是否欠「單身人士」一個公道?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