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廣島峰會:台海議題料將主導峰會議程,日本的區域穩定角色逐漸吃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強硬,日本也越發關注台灣的安全。將在廣島舉辦G7峰會裡,中國議題料將主導峰會議程,而日本在建立區域穩定所扮演的角色只會不斷增加。
在日本沖繩那霸空軍基地,F-15戰鬥機轟轟作響,讓共用跑道的商用飛機相形見絀。
三架戰機相繼起飛展開一天的訓練,進行戰鬥演習和飛機攔截——有些已經進行了「真實的爭奪」,或緊急呼叫去攔截可疑的中國軍機。
日本自衛隊空軍中校田中(Masatoshi Tanaka)說,這些例行演習近期增添了一種緊迫感。
他說:「我們非常緊繃。我們每天面對日本領空被侵犯的情況。中國軍方的活動在質和量上都有所擴大,包括無人機、轟炸機和偵察機。在這個區域有許多航空母艦在活動。」
那霸是沖繩島鏈的一部分,而沖繩島鏈處於台海潛在衝突的前線。北京聲稱擁有台灣,並指必要時會以武力奪取,這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引爆點之一,尤其在美中兩國關係越趨緊張之際。
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強硬,日本也越發關注台灣的安全。日本周末將在廣島舉辦七國集團峰會(G7 summit),中國議題料將主導峰會議程,而日本在建立區域穩定所扮演的角色只會增加。
日本國家政策研究所國際關係教授岩間洋子(Yoko Iwama)指出,烏克蘭戰爭和印太地區升溫,把日本推到了「大國聯盟的關鍵位置」。
她說:「我們是美國在該地區的聯盟以及伙伴關係網路的關鍵,我認為美國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一直在採取行動來反映這一點。今年3月,在多年的沉默之後,日本與韓國實現了外交關係正常化,這被譽為「新篇章」。
同月,岸田會見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並突然訪問烏克蘭,承諾提供3000萬美元的非致命軍事援助。
在岸田的領導下,日本公布了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軍費增幅,承諾到2027年將國防開支翻一番——這將使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軍費支出國。這既說明了東京迫切需要表明它有能力保衛自己,也需要幫助它最親密的盟友美國。
任何防衛方案都會涉及到美國,而沖繩是日本境內美軍最集中的地方,但該國也要展示其戰鬥能力。外界期望增加軍費足以震懾北京,避免該地區發生衝突。
不過日本離得很近,足以感受到一場它不樂見、但可能被捲入的衝突的漣漪。

Photo Credit: Jiro Akiba / BBC News
中國軍隊4月曾舉行三天「封鎖」台灣的軍事演習,日本國防部表示,一艘中國航母在宮古島以南約230公里(145英里)處,該島也是沖繩島鏈的一部分。
去年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後,被激怒的中國發射導彈,至少五枚落入距離日本最西端與那國島不到100公里處。
沖繩縣石垣市市長中山義隆(Yoshitaka Nakayama)說:「在地理上,我們離台灣和東南亞非常近,我們感受到一種危機感。」
該島距離那霸空軍基地約一小時航程,是風景如畫、以漁業和農業聞名的度假天堂,島上的白沙和澄碧海水長期吸引著遊客和浮潛愛好者。
現在,石垣也是日本自衛隊最新軍事基地的所在地。當農民在基地周圍的田地裡照料他們的莊稼時,士兵們駐守大門口,起重機和推土機在施工。
中山義隆說,他們需要保護自己: 「中國船隻在附近非常近地巡邏。我們擁有的導彈發射器等設備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是為了保護我們,以防有飛機或船隻想要攻擊我們。我們不是在尋求戰爭。」
今年稍早有近600名士兵搬到這裡,包括能夠向中國東海和其他地區發射陸對艦和陸對空導彈的小隊。
石垣島和鄰近的島鏈緊鄰兩個衝突引爆點,一個是日本控制的尖閣諸島,中國稱該島為釣魚島並擁有主權,另一個則是200公里外的台灣。

Photo Credit: Chika Nakayama / BBC News
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加劇了外界對中國潛在攻擊的擔憂,人們開始類比兩者。
岩間教授說,兩者確有相似之處。「普亭和習近平是同類的領導人,而且兩國都宣稱由別人控制的土地是自己的。人們看到了這一點,並擔心它可能發生在這裡。」
她補充說,烏克蘭大片地區被轟炸和炮擊的畫面,勾起人們的二戰記憶,「你會感同身受」。
但這些記憶也激怒了石垣島居民,他們擔心家園再次陷入衝突。畢竟,沖繩是美軍和日軍歷史性戰鬥的地點。
近80年後的今天,一個軍事基地再次引爆這些恐懼,分裂了這個曾經緊密相連的社區。
85歲的山裡節子(Setsuko Yamazato)在二戰中失去四位家人,當她聽說石垣島正在建造軍事基地時,她召集了「一群祖母」來反對。
她說:「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不要再來』。」

Photo Credit: Jiro Akiba / BBC News
現在,她和其他人每周都會到基地外抗議。她一手拿著拐杖,一手拿著「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和平的未來」橫額,嘴裡唸唸有詞,時不時停下來咳嗽一下,喘口氣。
「自衛隊要來這個島了。他們要在這裡建造一個導彈基地,」她喊道。「我們的島是由彌勒佛保護的,不是由軍隊保護的。」
作為經歷過戰爭的人,她說她不想在晚年再目睹另一場戰爭。
「我不希望這個島成為戰場,」她說。「我們已經被這個島嶼的自然和文化所熏陶。我不希望這些被戰爭摧毀或偷走。」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G7峰會前美日領袖會談,重申反對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中國:停止在台灣議題上「挑釁玩火」
- G7峰會與中國中亞峰會幾乎同時猶如「外交擂台」,北京學者:美國由「價值觀聯盟」轉向「技術管制聯盟」
- G7領導人峰會前夕:公報劍指中國「經濟脅迫」與日本的全球新角色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