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與郭台銘合作?柯文哲:等他冷靜兩天再說;黃珊珊挺柯自曝接競選總幹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柯文哲表示,他一開始就跟郭台銘講,不知道比賽規則怎麼敢去參加比賽,因為未來不管誰被徵召都有問題,而結果也跟他預料差不多;從國民黨的徵召過程學到一課,一定要在事先把比賽規則講清楚,要比民調就要講清楚有幾家民調公司及樣本數,「今天最大的問題是公布答案才開始講比賽規則。」
支持柯文哲參選總統,黃珊珊自曝接任競選總幹事
(中央社)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參選2024總統,台北市前副市長黃珊珊18日在臉書表示,台灣需要政黨和解、社會和諧、兩岸和平,而柯文哲從政8年已證明清廉勤政不是口號,她已正式接下柯文哲的競選總幹事。
媒體詢問,黃珊珊接任總幹事是否代表未來不會擔任柯文哲副手。對此,柯辦發言人陳智菡受訪時僅表示,黃珊珊現階段就是競選總幹事。
民眾黨17日提名柯文哲參選2024總統,外界關注競選團隊成員組成。黃珊珊18日在臉書表示,柯文哲是她從政多年少見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即使有些人認為柯文哲坦率直白不討喜,但她長年近身觀察朝夕相處,認為柯文哲在政壇是必要的存在,不僅腳踏實地且無私無我。
黃珊珊表示,2024年的總統大選將進入改變台灣的關鍵期,面對極端氣候、能源短缺、分配不均、戰爭風險、經濟革命,每一個台灣人,都將決定自己未來命運,也將決定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台灣。
黃珊珊指出,去(2022)年台北市長選舉,她獲得34萬名台北市民選票的支持,不是基於藍綠,而是基於對未來政治環境的想望,自由選民在去年選舉戰役覺醒,擺脫政黨綑綁。
黃珊珊也透露,她已正式接下柯文哲參選2024總統大選的競選總幹事,因為她相信柯文哲,柯文哲從政8年的歷程,已經證明清廉勤政不是口號。
黃珊珊向支持者喊話,表示若相信她,也可以相信柯文哲,他們會一起聯手打造清廉勤政的政府,健康美好的國家,並在2024年為台灣找一個好總統。
未來與郭台銘合作?柯文哲:等他冷靜兩天再說
國民黨17日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媒體18日詢問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是否曾聯繫未被徵召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以及未來是否可能合作。柯文哲說,未被徵召對郭台銘來講一定很震驚,要等郭台銘冷靜一兩天再說。
民眾黨18日舉行青年委員會招募記者會,公布青年團成員及大使,柯文哲應邀出席並於會後受訪。媒體詢問柯文哲,國民黨17日公布徵召人選後,是否曾聯繫郭台銘,以及未來是否可能合作。
柯文哲表示,國民黨17日徵召侯友宜,他有跟郭台銘講,「等你(郭台銘)冷靜一兩天再說吧」;若他是郭台銘的朋友,不會在這時候搞什麼動作,因為對郭台銘而言一定很「shocked(震驚)」。
柯文哲表示,他一開始就跟郭台銘講,不知道比賽規則怎麼敢去參加比賽,因為未來不管誰被徵召都有問題,而結果也跟他預料差不多;從國民黨的徵召過程學到一課,一定要在事先把比賽規則講清楚,要比民調就要講清楚有幾家民調公司及樣本數,「今天最大的問題是公布答案才開始講比賽規則。」
柯文哲表示,他常說生氣時不要做決定,台語俗諺也有句話叫「緊事寬辦」,認為等郭台銘冷靜兩天再講。媒體追問,是否覺得郭台銘被設計。柯文哲說,這留給國人判斷。
柯文哲也表示,台灣從1996年民選總統至今,下一任的總統最難當,不僅有勞保破產、五缺、台海危機等議題,這幾年台灣也沒有務實的基礎建設,整個國家空洞化,競選總統要有相當決心。
媒體詢問,是否認為侯友宜有罩門。柯文哲表示,他當過台北市長,知道市政複雜每天都要盯著看;現在侯友宜跳出來選,第一個馬上會面對辭職和代理問題。
至於侯友宜未來擬啟動拜會,媒體詢問是否接受侯友宜來訪。柯文哲說,自然就好,不需刻意勉強,「只是他拜訪要做什麼我也不知道」,等侯友宜出牌再說。
談及月底將赴金門,柯文哲表示,金門有投票人口,赴金門訪問就像是去不同城市學習,並且爭取支持,金門不僅是跟大陸最接近地方,金門縣長陳福海也是民眾黨員,認為訪問金門跟藍白合無關。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郭台銘太不受控,朱立倫拱侯友宜出馬,無論勝敗對黨中央的好處都比較多
- 侯友宜兩岸論述向中間靠攏,學者:有如「國民黨裡的蔡英文」
- 柯文哲挑戰2024打破藍綠,翻轉「都會網路政黨」形象,非綠陣營如何整合成難題
- 為何柯文哲堅持領表選總統?「立委席次」才是他真正的主戰場
- 三大面向分析總統候選人,郭侯柯賴誰是年輕人的新寵物?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