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下氣的郭台銘最終沒被徵召,但侯友宜真定於一尊?還是仍暗潮洶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民黨確定徵召現任新北市市長侯友宜為該黨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候選人,先前爭取提名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也發文表示會予以支持,但是卻也湧現了不滿黨中央的聲浪。這會對國民黨選情造成什麼影響?
文: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黨部舉行的中常會上宣佈,由侯友宜代表出征的時候,黨部大樓外卻是郭台銘的支持者高呼口號,表達對黨中央的不滿,以及他們「非郭不投」的態度,場內場外散發的是兩種不同的氣氛,還有支持郭台銘的地方議會議長、號稱具有影響力的「重量級」黨員為此宣佈脫黨,讓一場原本應該是展現大團結氣勢的場合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且說是大團結,現場卻少了「對比」的郭台銘,雖然說郭台銘不是國民黨黨員,更不是中常委,所以按照郭台銘方面的說法是「沒有收到邀請」,理由看似合理,卻也好像不通人情,就有一個說法是,既然邀請了記者到現場拍朱立倫和侯友宜高舉握手喊口號,為什麼沒有邀請郭台銘到場,三人一起合拍?何況當時也不是中常會的閉門會議,這種待遇對這幾個月一直向國民黨低頭示好的郭台銘,豈止是「情何以堪」。
相比之下,郭台銘發了一篇《我心長照中華民國》的長文,承諾會全力支持國民黨候選人之外還恭賀侯友宜,看在「擁郭派」的「郭粉」眼中何止是心有戚戚焉、可能更多的是不捨和不甘。
國民黨拿出了民調對比、黨籍縣市長是否支持、黨籍立委是否支持等等的數據,向外界解釋為何是侯友宜出缐,不過顯然無法說服部分所謂的「擁郭派」,朱立倫的臉書專頁上3000多則留言,大半都是指責國民黨並且宣稱將轉向支持其他政黨,或許這些不滿的人不是國民黨黨員,但是起碼他們都自稱曾經是該黨的支持者,這些人的不滿情緒可能也不是單靠國民黨就能夠安撫下來的,何況朱立倫甚至都已經被他們形容是「民進黨的臥底」。
但是國民黨大概也很難開口請郭台銘來幫忙「拆彈」,畢竟人稱「霸氣總裁」的郭台銘,在2020年還有這次對國民黨客氣的程度都到了「低聲下氣」的地步。媒體形容,郭台銘對國民黨是「真心換絕情」,忍氣吞聲之外還要幫忙安撫「郭粉」的話,困難程度勢必不低,即便坐轎子的人想要下來,多少也得看擡轎子的人肯不肯。
如果講要所謂的整合,主要責任似乎不是在郭台銘、更多是看國民黨接下來如何做,做的不好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
「換柱事件」會重演?
不過也有「郭粉」抱著一絲希望,認為國民黨是「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搬出了2016年總統候選人從洪秀柱換成朱立倫的「換柱事件」,指出當年可以,所以現在也沒什麼不行的。
在「郭粉」的心目中,侯友宜和郭台銘有天地之差,根本不是同一個等級的,比都不用比,而國民黨卻又以「一堆子的理由」,不給任何機會讓郭台銘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國民黨內也有一派人士,認為郭台銘是政治素人,根本不懂選舉,講話時常會「脫口而出」、甚至形容他是「不受控的自走砲」,加上郭台銘「身家大部分在大陸」擔心選舉的時候會成為包袱,所以黨內兩派意見衝撞的相當激烈。
但是讓外界不解的是,為何朱立倫在中常會之前夜會郭台銘之後,郭台銘就「認了」?朱立倫是用什麼說服郭台銘「鳴金收兵」?可是郭台銘已經嚥下這口被形容是「鳥氣」的話,後面要翻盤不是就很困難了嗎?
反過來說,國民黨難道就不擔心郭台銘後面順勢帶領「郭粉」開始走自己的路、找其他的政黨聯手?這豈不給了像民眾黨之類的「非綠政黨」分裂國民黨的機會?還是國民黨很確定郭台銘不會這麼做?
縱觀各個媒體的報導和分析,還有政治人物私下交流表達的看法,郭台銘看來不會就此「閒雲野鶴」不問世事,他所凝聚的力量也許不足以當選總統,但是可以成為「關鍵少數」,而這個「關鍵少數」就是國民黨未來整合力量時的第一個挑戰,對黨主席朱立倫、提名候選人侯友宜還有整個國民黨而言,化解這次提名造成的不滿情緒絕對可以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在黨中央如此不受到信賴、提名人選如此受到排斥的情況之下,如何達成這個目標,考驗的可就不只是國民黨高層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了。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未來與郭台銘合作?柯文哲:等他冷靜兩天再說;黃珊珊挺柯自曝接競選總幹事
- 郭台銘太不受控,朱立倫拱侯友宜出馬,無論勝敗對黨中央的好處都比較多
- 侯友宜兩岸論述向中間靠攏,學者:有如「國民黨裡的蔡英文」
- 朱立倫宣布徵召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大選,郭台銘:信守承諾,盡力支持侯勝選
- 三大面向分析總統候選人,郭侯柯賴誰是年輕人的新寵物?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丁肇九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