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昔日長安,今又見矣: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為何選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

昔日長安,今又見矣: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為何選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
圖為2019年習近平與塔吉克總統埃莫馬利・拉赫蒙的合照。|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安作為西北大城,不僅貫通陝西與中亞,也是中國面向歐亞大陸的重要窗口,正如此前長安,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歐亞經貿及文化中心,承載了漢唐盛世的百年風華,在中國深化與中亞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劉燕婷

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將在陝西省西安市登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中亞五國領導人都將與會。

回顧此前的各方互動,陝西與西安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的中國-中亞外長首次會晤受新冠疫情影響,以視訊方式進行,但2021年的第二次會晤便在在陝西西安舉行,由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親自主持。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特別強調,中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誕生地,「這次會晤在古絲綢之路發源地西安舉行,具有特殊意義。」

2022年,中國-中亞外長第三次會晤在哈薩克的努爾蘇丹(Nur-Sultan,現已改名阿斯塔納)登場,各方同意建立元首會晤機制,並商定由中方擔任首屆主辦國。2023年第四次會晤回到中國西安舉行,據中方新聞公報顯示,各方協調了即將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籌備工作,同時商議峰會成果文件的相關內容,最後決定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將在西安登場,新聞公報中更有此一描述,「各方支持陝西省同中亞國家地方深化交流,實施更多經貿、能源、科技、農業、人文等領域合作項目。」

由上述發展可見,在中國深化與中亞互動的過程中,以西安為核心的陝西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原因除古絲綢之路、盛世長安等歷史符碼,更有中國的後續規劃。

W020230427560979031457
Photo Credit: 中國外交部
中國-中亞外長第四次會晤。

陝西:與中亞五國進行產業對接

首先,陝西與中亞雖非直接相鄰,卻已在政府規劃下進行了多年的產業對接,足為中國與中亞的合作縮影。

以農業為例,中亞與陝西雖都以農產見長,卻又存在互補空間。中亞地區約有25%人口從事農業,勞動力十分充足,也擁有遼闊耕地,能發展糧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另外在氣候條件上,中亞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十分有利於糧棉、果品、花卉等農作物的生長和養分積累。然而中亞整體的基礎建設落後,放大了水資源不足、設備老舊的劣勢,在農作灌溉條件差強人意、農資農機設施也同樣落後下,中亞的農作產量提升緩慢,管理模式也相對粗放。

相較之下,陝西農業的科研水準較高,在育種、節水灌溉、農資農機等方面擁有相對先進的技術優勢,加上強大的互聯網基礎、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對外經濟合作平台,不僅可以提升產能,也能有效開拓市場。故結合上述發展優勢,食品加工成了中亞與陝西農業的合作重點,中方企業多採「國外種植和初加工、國內精深加工和銷售」模式,建立與中亞農企的合作關係,例如陝西的糧油加工業,近年便多從中亞進口油料作物和初榨油。

此外,農業技術交流也是各方合作的重點項目。2019年6月,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十九次峰會上提議,「中方願在陝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獲得各方積極回應。2020年10月,上合農業基地在陝西楊凌正式揭牌,既面向上合國家開設農業技術研修班,也與包括中亞五國在內的20餘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合作協定,就農業節水灌溉、花卉苗木種植、畜牧養殖技術及管理等多個領域,先後開展了百餘個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專案。

而今隨著「一帶一路」項目推進,陝西與中亞的農業合作更具規模。截至今日,中方已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州、北哈州和吉爾吉斯的比許凱克、楚河州等地建立6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各園區的農產量均高於當地畝產。簡言之,陝西與中亞的農業優勢不同,正就產業鏈展開上下游合作,以互補優勢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而能源場域亦是如此。陝西雖有石化產業,但受產業結構不均衡、產業鏈短等因素限制,產出的多是原料型、燃料型初級產品,與其餘石化大省有別;中亞雖有豐富油氣資源,但與其農業發展類似,受到基礎設施老舊、產業鏈未整合等因素干擾。

故觀察雙方合作,同樣可以看到上下游分工互補的現象。在上游環節,陝西企業大量參與中亞的油氣能源設施建設,並利用自身的技術、管理、資金優勢,向中亞企業輸出人才與技術,深度參與當地的油氣產品開採與加工;在下游環節,陝西也與中亞油企業進行合作,提供營運支援。

但上述過程並非只有中亞獲益。對陝西而言,積極參與中亞的油氣能源產業鏈,能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陝西產能,減緩自身環保壓力,同時推動自身產業轉型與升級,從初級產品逐步走向精細化工。如今在土庫曼,中國石油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已建成巴格德雷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復興氣田一期工程、巴格德雷第二天然氣處理廠,中土雙方正在討論興建土庫曼至中國的第四條天然氣管道,中國-吉爾吉斯石油煉化工業園也已落地運營,為當地人民提供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

製造業領域亦是同樣道理。中亞的工業現代化水準較低,缺乏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自1990年代起便大力吸引外資,希望推動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尤其是能源業、金屬冶煉等化工與重工產業。在此情況下,陝西諸多大型企業集團正好能滿足中亞五國的需求,例如西電公司、陝西鼓風機集團、寶雞石油機械公司、寶雞石油鋼管公司、國核寶鈦鋯業等。

而陝西與中亞在製造業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有利陝西製造業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一方面能夠為陝西產品出口至中亞創造機遇,例如陝西重型汽車所出口的重卡車輛,便有50%以上銷往中亞五國和俄羅斯。簡言之,陝西不與中亞直接接讓,卻因政策規劃與產業需求,能夠彼此緊密合作。

西安:昔日長安今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