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長安,今又見矣: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為何選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安作為西北大城,不僅貫通陝西與中亞,也是中國面向歐亞大陸的重要窗口,正如此前長安,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歐亞經貿及文化中心,承載了漢唐盛世的百年風華,在中國深化與中亞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劉燕婷
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將在陝西省西安市登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中亞五國領導人都將與會。
回顧此前的各方互動,陝西與西安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的中國-中亞外長首次會晤受新冠疫情影響,以視訊方式進行,但2021年的第二次會晤便在在陝西西安舉行,由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親自主持。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特別強調,中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誕生地,「這次會晤在古絲綢之路發源地西安舉行,具有特殊意義。」
2022年,中國-中亞外長第三次會晤在哈薩克的努爾蘇丹(Nur-Sultan,現已改名阿斯塔納)登場,各方同意建立元首會晤機制,並商定由中方擔任首屆主辦國。2023年第四次會晤回到中國西安舉行,據中方新聞公報顯示,各方協調了即將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籌備工作,同時商議峰會成果文件的相關內容,最後決定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將在西安登場,新聞公報中更有此一描述,「各方支持陝西省同中亞國家地方深化交流,實施更多經貿、能源、科技、農業、人文等領域合作項目。」
由上述發展可見,在中國深化與中亞互動的過程中,以西安為核心的陝西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原因除古絲綢之路、盛世長安等歷史符碼,更有中國的後續規劃。

陝西:與中亞五國進行產業對接
首先,陝西與中亞雖非直接相鄰,卻已在政府規劃下進行了多年的產業對接,足為中國與中亞的合作縮影。
以農業為例,中亞與陝西雖都以農產見長,卻又存在互補空間。中亞地區約有25%人口從事農業,勞動力十分充足,也擁有遼闊耕地,能發展糧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另外在氣候條件上,中亞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十分有利於糧棉、果品、花卉等農作物的生長和養分積累。然而中亞整體的基礎建設落後,放大了水資源不足、設備老舊的劣勢,在農作灌溉條件差強人意、農資農機設施也同樣落後下,中亞的農作產量提升緩慢,管理模式也相對粗放。
相較之下,陝西農業的科研水準較高,在育種、節水灌溉、農資農機等方面擁有相對先進的技術優勢,加上強大的互聯網基礎、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對外經濟合作平台,不僅可以提升產能,也能有效開拓市場。故結合上述發展優勢,食品加工成了中亞與陝西農業的合作重點,中方企業多採「國外種植和初加工、國內精深加工和銷售」模式,建立與中亞農企的合作關係,例如陝西的糧油加工業,近年便多從中亞進口油料作物和初榨油。
此外,農業技術交流也是各方合作的重點項目。2019年6月,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十九次峰會上提議,「中方願在陝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獲得各方積極回應。2020年10月,上合農業基地在陝西楊凌正式揭牌,既面向上合國家開設農業技術研修班,也與包括中亞五國在內的20餘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合作協定,就農業節水灌溉、花卉苗木種植、畜牧養殖技術及管理等多個領域,先後開展了百餘個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專案。
而今隨著「一帶一路」項目推進,陝西與中亞的農業合作更具規模。截至今日,中方已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州、北哈州和吉爾吉斯的比許凱克、楚河州等地建立6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各園區的農產量均高於當地畝產。簡言之,陝西與中亞的農業優勢不同,正就產業鏈展開上下游合作,以互補優勢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而能源場域亦是如此。陝西雖有石化產業,但受產業結構不均衡、產業鏈短等因素限制,產出的多是原料型、燃料型初級產品,與其餘石化大省有別;中亞雖有豐富油氣資源,但與其農業發展類似,受到基礎設施老舊、產業鏈未整合等因素干擾。
故觀察雙方合作,同樣可以看到上下游分工互補的現象。在上游環節,陝西企業大量參與中亞的油氣能源設施建設,並利用自身的技術、管理、資金優勢,向中亞企業輸出人才與技術,深度參與當地的油氣產品開採與加工;在下游環節,陝西也與中亞油企業進行合作,提供營運支援。
但上述過程並非只有中亞獲益。對陝西而言,積極參與中亞的油氣能源產業鏈,能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陝西產能,減緩自身環保壓力,同時推動自身產業轉型與升級,從初級產品逐步走向精細化工。如今在土庫曼,中國石油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已建成巴格德雷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復興氣田一期工程、巴格德雷第二天然氣處理廠,中土雙方正在討論興建土庫曼至中國的第四條天然氣管道,中國-吉爾吉斯石油煉化工業園也已落地運營,為當地人民提供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
製造業領域亦是同樣道理。中亞的工業現代化水準較低,缺乏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自1990年代起便大力吸引外資,希望推動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尤其是能源業、金屬冶煉等化工與重工產業。在此情況下,陝西諸多大型企業集團正好能滿足中亞五國的需求,例如西電公司、陝西鼓風機集團、寶雞石油機械公司、寶雞石油鋼管公司、國核寶鈦鋯業等。
而陝西與中亞在製造業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有利陝西製造業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一方面能夠為陝西產品出口至中亞創造機遇,例如陝西重型汽車所出口的重卡車輛,便有50%以上銷往中亞五國和俄羅斯。簡言之,陝西不與中亞直接接讓,卻因政策規劃與產業需求,能夠彼此緊密合作。
西安:昔日長安今又見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