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笠原欣幸觀點】曾經反共的國民黨為何被冠以「親中政黨」之名?

【小笠原欣幸觀點】曾經反共的國民黨為何被冠以「親中政黨」之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國共內戰歷史,在蔣介石統治台灣時期,一旦主張「應與中國大陸對話」絕對會被逮捕,甚至有被處決的風險。時至今日,國民黨為何會被冠上「親中」的名稱呢?最重要的轉折點,應該是2004年的總統選舉。

文:小笠原欣幸
譯:張進逸

2024年1月,台灣將舉行總統選舉。各主要政黨的候選人已塵埃落定,選戰正式開跑。搭配這樣的節奏,日本媒體關於總統選舉的報導也逐漸增多。

在各路報導中,提及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時,經常伴隨著「親中」或「對中融和路線」的描述。由於如何劃線與中國關係的分寸是爭議焦點,因此「親中」、「反中」的分類方式確實較容易讓日本讀者理解。

然而,對於了解過國共內戰歷史的讀者來說,這種將國民黨冠以「親中」的說法或許會產生一些困惑。畢竟,在蔣介石統治台灣時期,一旦主張「應與中國大陸對話」,絕對會被逮捕,甚至有被處決的風險。那麼,國民黨為何會被冠以「親中」之名呢?這似乎令日人費解,但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與共產黨的深仇大恨

20世紀初期,在中國大陸誕生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個近代政黨。這兩黨在對立與合作間反覆輪迴,在二戰結束後,眾多人們被捲入國共內戰當中。1949年,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戰敗的蔣介石則帶領國民黨撤退至台灣,使中華民國這個國家得以延續。由於國民黨組織受到重創,許多人員因此傷亡,又失去了中國大陸的江山,對共產黨的恨意可謂深入骨髓。

而且事情並未就此完結。毛澤東提出將「解放台灣」,意味著將以武力征服台灣,俘虜蔣介石等人,並讓台灣施行社會主義。共產黨派遣間諜滲透台灣,並在金門島發起猛烈的砲戰。在外交方面,則試圖讓台灣陷入孤立,對國民黨政權施予強大壓力。

在蔣介石的積極自衛和美國的軍事支援下,成功抵擋住毛澤東的軍事侵略。為了推翻共產黨政權,蔣介石高舉「反攻大陸」大旗,並在台灣社會灌輸反共意識形態。國民黨政權完全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兩岸往來與聯繫。蔣經國接任後,也採取了「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方針。另一方面,國民黨基於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主張中華民國才是正統中國,讚揚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

民主化與經濟活動

兩岸之間透過香港的間接貿易以及台灣海峽上的走私交易使得互動日益頻繁。在追認現狀下,從蔣經國時期末期至李登輝時期,兩岸間的直接通商、通航、通郵和投資開始逐步鬆綁。

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李登輝政府廢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台灣雖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也轉換方針不將其視為敵對勢力。兩岸分別建立了作為窗口的機構,展開對話、談判。1992年,雙方達成了某種程度的默契(九二共識)。

20世紀90年代,兩岸間物流、金流、人流的往來有了飛躍性的成長,然而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始終保持對共產黨的高度警惕,並未回應江澤民的統一談判提案。

何時開始被稱為「親中」?

成為轉折點的是2004年的總統選舉。2000年選舉中,民進黨的陳水扁獲得勝選,國民黨自從遷台後首度失去政權。接替李登輝出任黨主席的連戰,力求在2004年選舉中奪回政權。但由於陳水扁巧妙的選舉策略以及選前一日的槍擊事件,陳水扁以些微差距連任成功。

GettyImages-51344658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這對國民黨而言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國民黨在確定會失去八年的政權下,過去依靠預算和執政優勢所建立的選票基礎將逐步瓦解。不僅如此,陳水扁的當選反映了台灣意識的擴張,這意味著國民黨可能會逐漸走向衰退。

中國的胡錦濤政權敏銳察覺了國民黨的困境。在連戰的領導下,國民黨為了與民進黨相抗衡,開始考慮與曾經的對手共產黨尋求合作的可能性。胡錦濤方面,亦迫切需要壓制陳水扁的民進黨政府。將「陳水扁、民進黨、台獨」視為共同敵人,成為國共兩黨握手言和的絕佳契機。

胡錦濤抓住時機,迎合國民黨重視的政策理念,並開始攏絡國民黨。2005年4月,連戰訪問中國,與胡錦濤進行會談。這是自蔣介石與毛澤東會談以來,國共領導人睽違60年後再度會晤。

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合作關係從此展開,兩黨繞過陳水扁政府,達成了一系列擴大兩岸經濟關係的協議。在此期間,中國還宣布將對台灣生產的鳳梨等水果進口關稅降至零,並增加進口數量的惠台政策。

「親中」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在國共合作確立之後,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經常訪問中國,並在會晤地方共產黨幹部時要求妥善解決台商所面臨的問題。在中國經商需要應對土地取得、勞工招聘、原材料採購、本地銷售管道競爭、符合環境法規和稅收等諸多障礙。這些都能隨地方共產黨幹部的意向而有所變動。

在中國的不透明市場結構下,獲取暴利的台商、掌控一切的共產黨,以及掌握兩岸商業橋梁的國民黨相結合,很快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儘管民進黨批評「國民黨親中」,但當時台灣社會的氛圍並未認為政黨支持台商存在問題。

國民黨具有與中國的溝通管道,並能維持良好關係的形象成為其競選優勢,幫助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勝選。然而馬英九在選戰中強調廣泛意義的台灣認同,以求取平衡。

在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期中,兩岸關係迅速改善,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協議,促使兩岸經濟走向一體化。江丙坤出任海峽交流基金會的董事長,處理台商的大量陳情並提供協助。

國民黨相關人士紛紛投身兩岸商業活動,其中包括他們的家族企業和親朋好友所經營的公司。兩岸商業利益被部分政商關係人士所把持,他們也被稱作「兩岸權貴」。然而,普通民眾未能從中獲得多少好處。在這過程中,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也變得密不可分。

民意反撲與選戰失利


“2024總統大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