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會考數學科:咖啡因標示、疫苗效力計算皆入題,圖表和題幹詮釋難度較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會考的題目順序安排是前面簡單、中間難度提高,數學教師林柏嘉認為,今年從第18題之後比較具有挑戰性,內容分布在各年級,學生需要清楚、深入理解數學概念,並有轉化生活和數學情境的能力,才能正確解答。
今(20)日為112年國中教育會考首日,總共有19.8萬名考生,確診考生可以在備用試場應考,也開放家長進行陪考。高中數學老師認為,剛結束的數學科試題具有鑑別度,且考題取材生活,「盲盒」玩具、咖啡因、疫苗都入題,比較難的是對圖表和題幹敘述做詮釋。
闈外辦公室主任委員、高雄市新莊高中校長陳良傑表示,本次數學科考試統計缺考人數共2347人、缺考率為1.18%,共有458人進入確診用的備用試場。
整題來看,台北市北投國中數學老師林柏嘉指出,本次數學科題目數量和去年相同,試題具有鑑別度,難度為難易適中。試卷的前10題以單一數學知識概念為主,這種題目的特色是計算量低,多數學生一看就可以知道如何切入解題;從11題才開始出現生活情境題,這個難易度與順序的安排,有助於降低學生答題時的焦慮感。
會考的題目順序安排是前面簡單、中間難度提高,林柏嘉認為,今年從第18題之後比較具有挑戰性,內容分布在各年級,學生需要清楚、深入理解數學概念,並有轉化生活和數學情境的能力,才能正確解答。
考題取材生活,盲盒、咖啡都入題
這次數學考題常取材自生活情境,選擇題的部分,平鎮國中數學老師劉建成舉例,第11題是咖啡因的標示,咖啡因有紅標、黃標、綠標3種標示,題目先是舉例不同咖啡因的咖啡因的毫克數,之後問學生若成人每天喝2杯中杯咖啡是否符合歐盟、台灣的指標。
第12題則是盒玩盲售的機率問題,題目指出,一款玩具從外盒看不出內容物,但會有6種動物類玩具、5種汽車類玩具,有人喜歡其中2種動物類玩具、一種汽車類玩具,題目詢問他買到想要玩具的機率為何。
第18題是停車收費問題,早上8點到晚上8點停車場收費每小時20元、最高收到100元,晚上8點到隔天8點每小時5塊錢、最多收30元,要學生計算最後他花了多少錢停車。
非選擇題的部分,林柏嘉認為著重在策略和表達,前者是察覺題目條件要素、轉化為數學問題並解題的方法,後者是解題過程說明理由的能力。其中,第1大題非選題呼應時事,給了疫苗效力計算的公式,第1小題讓學生計算A廠牌的疫苗效力,呼應國中代數學習;第2小題則需運用推理,透過未給具體數據的B廠牌疫苗效力假設,判斷兩廠牌實驗受感染人數的比較。
針對這份考卷,林柏嘉認為,這份數學科考題如果需要比較多的字數來解釋情境,所要用到的數學概念就不會太難。劉建成回應他的說法,並提及比較難的是對圖表和題幹敘述做詮釋,這將是老師的教學重點。
延伸閱讀
- 國中會考登場:首日447人快篩陽性,社會科重視圖表轉譯、文字量稍多
- 【12年國教診療室】108課綱形塑「終身學習者」的願景,但「素養」是考得出來的嗎?
- 《活用心智圖快速抓重點,精準拆解考題與文章》:戰勝108課綱最強學習法,KMST知識地圖+RMMR
- 《從讀書到考試,你可以更好!》:請問學霸——讀書時可以一邊聽音樂嗎?補習真的會讓我考得比較好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