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唱衰「愛國者」擊落「匕首」,其實是害怕「東風17」被台灣看破手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共透過紅媒,企圖以「出口轉內銷」的手法,假藉外文報刊的文章,來對台進行認知作戰,期以減低「愛三」擊落「匕首」,所造成對「東風」飛彈的「傷害」。
文:黃澎孝
「中時新聞網」5月19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烏克蘭「愛國者」護國 ,它幫得了台灣嗎?》的評論文章。質疑烏克蘭攔截2枚俄羅斯的「匕首」極音速飛彈,至少發射了36枚PAC-3飛彈,「命中率這麼低,那台灣得向美國買多少愛國者飛彈?」
事實上,中時這篇評論報導,原始出處是香港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本是香港最早的英文報紙之一,向被視為港英政府和香港精英階層的喉舌。但在 2016年4月被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完成收購後,《南華早報》逐漸被視為香港「親中媒體」之一。
因此,我們看該文的原題是「Could the US missile defence system used by Ukraine help Taiwan?」就可看出中共大外宣帶風向的套路。
至於原作者:Minnie Chan,中文名字是陳美妮。她擁有香港大學國際公共事務碩士學位,是一位專門報導分析中國國防和外交新聞的資深記者。陳美妮的成名之作,就是披露2001年「美中南海撞機事件」的權威消息。由於事涉中國軍方的內部消息,一般咸認,她若非獲得中國充份信任,否則不可能在「國防、外交」領域獲得如此成就。
那麼,日昨陳美妮發表的那篇文章,所要傳遞的訊息,究竟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要搶救中國「東風17」飛彈的「威名」,同時削弱台灣人對美國「愛國者三飛彈」的信心。為什麼?烏克蘭使用美製「愛三飛彈」擊落俄羅斯的「匕首」極音速彈道飛彈會扯上中國的「東風17」飛彈呢?
原因就在於:「東風17 」與「匕首」有諸多類似之處。以致於許多軍武專家質疑「東風17」根本就是「匕首」的山寨版。
其理由如下:
- 兩款飛彈同樣號稱是具有10馬赫速度的「極音速」彈道飛彈。
- 兩者射程同樣超過2000公里。
- 俄軍匕首飛彈於2017年12月服役。同年中共《新華社》報導,宣稱於2017年11月試射一款名為東風17的「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成功擊中目標。
事實上,「東風17」自從2019年在北京國慶閱兵公開亮相後,立馬成為中國內外宣嘴砲吹噓的美軍航母殺手。由於其射程可達美國的關島,因此,又號稱「關島快遞」。截自2021年 為止,中國宣稱已擁有該款飛彈1500枚以上,並組建了七個旅,號稱是中國武統台灣時,阻止美軍介入的最大「殺器」。

雖然,中國的內外宣大嘴砲,早就把「東風17」吹上天,但是,解放軍這款「神器」卻「神龍見首不見尾」,從不曾在戰場上亮過劍。因此,當俄羅斯亮出與「東風17」相似的「匕首」極音速彈道飛彈時,實不啻也等於提供了我們得以檢驗東風17實戰威力的「對照組」。
可萬萬沒想到,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彈道飛彈,在烏軍使用美國的愛國者三導彈「檢驗」下,居然一一被擊落了。這同時也讓中國的「東風17」一夕被人看破手腳,紛紛質疑解放軍這款號稱「關島快遞 」的飛彈,在未來「區域介止」的實戰中,是否能夠「使命必達」呢?
事實上,台灣飛彈密度僅次於以色列,早已是馳名世界的「刺蝟島」。其中,各型防空飛彈就大約有6000枚之多。以日前在烏克蘭擊落俄羅斯「匕首」極音速彈道飛彈的「愛國者3」而言,目前國軍已經部署了至少三個營的「愛國者3」反飛彈系統,一共有384枚「愛三飛彈」。
另一方面,還向美國採購了約300枚增程型「愛國者3」MSE飛彈,預計在2027年可完成部署。因此,看到愛三飛彈在烏克蘭的實戰表現,當然可以更增進我們對於抗中保台的信心。
至於,中共透過紅媒,企圖以「出口轉內銷」的手法,假藉外文報刊的文章,來對台進行認知作戰,期以減低「愛三」擊落「匕首」,所造成對「東風」飛彈的「傷害」。其實,光靠嘴砲無益,還不如趁著俄烏戰爭尚未結束,還來得及把「東風17」送去給俄羅斯,只要拿到烏克蘭戰場上試試,實力立見分曉,何必絮絮叨叨的費這麼大勁打嘴炮呢?
然而,中共迄今仍不敢軍援俄羅斯,其實正揭露出中共嘴硬心虛的紙老虎真面目。換言之,如果不敢軍援俄羅斯,你會相信他們膽感冒舉世之大不諱,而作出進犯台灣的自殺之舉嗎?
更何況,有「匕首」被擊落的前車之鑑,他們哪敢再用「東風」來試「愛三」呢?
本文經黃澎孝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愛三」擊落「匕首」,為何中國卻急著搶救「東風」的威名呢?
延伸閱讀
- 解讀蔡總統「戰爭指導」意涵:備戰才能避戰的真諦,能戰才能止戰的實踐
- 解放軍神器 PHL-191火箭炮號稱射程600公里,何不去烏克蘭幫俄軍扭轉乾坤?
- 美國公布鉅細靡遺的《中國火箭軍組織》報告,勢必掀起一波共軍大清洗
- 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射程2000公里,「不沉航母」台灣已能火控中國半壁江山
- 反制中國「反介入戰略」,美國正在關島部署「最厲害的矛、最堅實的盾」
- 愛國者三型飛彈的引進,正適合當前遭到共機環繞的台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