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G7廣島峰會首次定調台灣安全是「國際」問題,與中國意圖將台海內海化背道而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G7峰會首次將台海和平當成是國際繁榮與安全的重點,但學者擔憂,近年來共軍機艦頻繁擾台,已讓台灣民眾對於共軍舉動逐漸喪失警覺性,從去年8月共軍圍台軍演和今年4月共軍環台戰備警巡聯合軍演,台灣民眾的反應來看,對台灣防衛意識最不利之溫水煮青蛙現象已經出現。
一年一度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週日(21日)於廣島落幕,會後七國發表聯合公報,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學者認為,在中國意圖將台海問題內政化的此時,今年的聯合公報內容再次明確定位兩岸議題國際化,兩岸關係穩定與否關乎民主陣營國家。
台灣智庫國策研究院今(22)日舉辦「G7、美日韓峰會與美中戰略對抗座談會」,邀集各界學者與會,針對G7峰會與美日韓峰會的觀察提出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指出,北京今年春季在歐美展開一系列外交攻勢,其「見縫插針」的策略似乎奏效,像是今年4月初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訪問中國,強調法國及歐洲應該追求「戰略自主」、台灣問題上不應盲從美國,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影響不好,但他分析,從今年G7峰會的觀察來看,北京今年春天以來的外交攻勢「影響有限」,聯合聲明也可見兩岸關係相關議題「國際化」,已經不單是北京、華府或台灣、中國的問題,同時也是所有民主陣營國家的問題。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也指出,今年G7峰會談到台灣問題,並把台海之間的和平穩定當成是國際繁榮與安全的重點,而「國際」(International)這個詞是去年的德國、或前年英國的G7峰會沒有提到的。
張珈健說,過去G7峰會只提到台海安全是重要的,但今年特別強調「國際」,已經超越了過去中國認為台海問題是「國內問題」,顯然是西方民主陣營在歐洲的戰爭看到,如果今天威權國家對民主國家侵略而沒有國際社會支持的話,會遇到非常大的限制,今年的G7峰會顯然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西方國際社會的民主陣營。
5月20日,七国集团成员在广岛就我们与中国的关系中的要素发表联合公报:https://t.co/gIr769AJLn
— 美国驻华使领馆 US MissionCN (@USA_China_Talk) May 22, 2023
不過張珈健也特別提及,聯合公報提到「G7成員國對台立場沒有改變,包括「一中政策」,在一中政策上是用複數(One China Polices),可能是G7國家的「一中政策」上是有差異的,各國雖然對基本價值有所堅持,但對中政策仍有各自的利害差距。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琇安也指出,G7峰會結束後,接下來可以觀察與G7峰會「背對背」舉行的北約峰會,2023年的北約峰會7月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特別是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今年4月曾公開表示,在一個危險和不確定的世界當中,安全議題已經不是區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如果歐洲有事,印太也會有關係;如果印太有事,歐洲也會受到影響」,蕭琇安認為,這樣的說法顯示北約已經擺脫傳統偏重歐洲北大西洋、輕忽亞太地區的關係的區域思維。
共軍機艦頻繁擾台,學者憂民眾逐漸喪失警覺、如溫水煮青蛙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則指出,G7廣島峰會發表「領袖宣言」,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此立場表達明確將台海安全定調為重要國際安全議題,與中共堅持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將台海實質內海化的操作背道而馳。
不過馬振坤也指出,G7對台海安全問題之明確表態,將促使中共加速推進台海內海化的進程,近期中共相關作為包括4月在台灣海峽中北部實施為期3天的「聯合巡航」,以及在4月底中國東方航空MU505班機由上海飛香港途中,逕自飛越金門本島上空,意在凸顯對於台灣海峽空域擁有完整的管理權限,意圖在空域層面操作台海內海化。
馬振坤認為,中共意圖將台海內海化,並非指其要全面控制台灣海峽,或禁止國際海空航運活動,相反的,是不允許任何國家藉由這類海空穿越台海之行為、挑戰中國主權主張。
馬振坤警告,近年來共軍機艦頻繁擾台,已讓台灣民眾對於共軍舉動逐漸喪失警覺性,從去年8月共軍圍台軍演和今年4月共軍環台戰備警巡聯合軍演期間,台灣民眾的反應來看,當中共對台軍事威脅日增之際,對台灣防衛意識最不利之溫水煮青蛙現象已經出現。

國立台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也指出,中國對外關係緊張時,兩岸關係可能會有比較多的問題,因為北京較不需要投鼠忌器;另外北京也可以利用對台灣的施壓,來測試各國對中國的意圖,如果中國希望測試美國及其民主盟邦保衛區域秩序的決心,就可以拿台灣開刀,「在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之下,台灣很難不站在風口浪尖上」。
延伸閱讀
- 台灣循日韓模式納入美國「核保護傘」?學者:國內民意與國際局勢同等重要
- G7公報關切台海鼓勵和平解決爭端;譴責中國扭曲貿易行為、呼籲施壓俄停戰、停止南海主權聲索
- 中國-中亞峰會:2023北京主場外交大戲,被「挖呀挖呀挖牆腳」的俄國心裡怎麼想?
- 中共派出航母「山東艦」加上海巡巡航,學者:新三戰組合,向國際傳遞台海為「內政事務」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