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界不再是平的》:我們將面對不只是人口結構導致的經濟崩潰,更是五百年經濟歷史的終結

《世界不再是平的》:我們將面對不只是人口結構導致的經濟崩潰,更是五百年經濟歷史的終結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作者彼得.澤汗以地緣政治學和人口學為基礎,引領讀者進入「全球化秩序崩潰後地緣政治新局勢」真正務實的議題,以六個不同產業(運輸、金融、能源、原料、製造、農業)為主題,分析不同國家與區域的前景,以及這六個產業之間的關連性。

文:彼得.澤汗(Peter Zeihan)

第1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

1.7 更多已不可得

在大洋航行之前的舊時代,人類經驗的高點並不怎麼高。大多數統治系統是帝國和封建制度的混合。

問題在於人和國家能到達的範圍。

少數幾個具備豐饒條件的地理區把自己建設成帝國中心,並利用它們的財富對外進行軍事和經濟的擴展以控制其他領土。有時候這些中心會發明或採用一種改變區域權力均勢的技術,創造更大的成就和攫取更多土地。羅馬人利用道路更快速地派遣軍隊到各地。蒙古人發展出鐵馬鐙,讓蒙古鐵騎幾乎所向無敵。

但這些技術終究都會散播到競爭的國家,並因而消除了強國的財富優勢。當然,沒有人想要變成其他國家占領下的臣民,每個國家都嘗試發展或採用對手的技術。著名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Hannibal Barca)曾馴服一些幼象,利用牠們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攻擊羅馬的核心領土。波蘭人蓋了一系列能抵擋馬匹的城堡,讓他們在蒙古騎兵席捲下逃過災劫。

這是大圖像的情況,但並不是很精確的描述,或者至少不完全。

從組織的角度看,帝國的擴張不是常態。當然,我們知道這些技術和反技術的鬥爭都已是歷史,但每有一次成功的帝國擴張就有一次帝國崩潰,還有無數轉眼間就失去的領土。

小圖像確實很小。

在地方的層面,生活並沒有這麼戲劇性。大多數人是農奴,過著喝稀粥、勉強餬口的農耕生活。農奴能過安全的生活完全仰仗他們與地方領主的關係。這些領土控制有防禦工事的城鎮或城堡,當劫掠者或小軍隊入侵時,農奴會慌忙地躲到城堡中直到威脅過去。為了「交換」這種安全,農奴向封建領土繳納稅金、糧食和勞力*。由於最常見的納稅方式是交出一些剩餘糧食,所以不同的領主間沒有多少產品差異可以進行貿易。那不是一個鼓勵廣泛的互動、教育、進步或發展的系統。沒有很多變化。長期以來一直如此。

這兩個系統的經濟學不幸地很類似。封建制度只是安全的交易:領主提供農奴保護,而農奴把人生交給他們的領土;交換完成。帝國系統沒有多大的不同:任何大規模的「交易」必須存在於帝國境內。

確保獲得新產品的唯一方法是冒險跨越邊界和征服。由於任何優勢都是暫時的,最重要的莫過於帝國中心與其各省分的安全與忠誠的交換,並由帝國的軍隊來確保其執行。

餅不是很大。它只能慢慢變大。它通常是變小。沒有國家能有取得一切東西的通路,而地理法則又嚴重限制貿易。人類的確彼此爭鬥,嘗試控制帶著霉味且破碎的餅。

然後,突然之間——從歷史觀點看——一切都改變了。

哥倫布在十五世紀末的探險開啟了一連串交互關聯的連鎖反應。

「交換」意味心甘情願的關係。農奴基本上是鏈在土地上的奴隸。如果貴族出售他的土地,通常農奴包含在交易中。

大洋航海先是促成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後是英國和眾多其他國家向外擴張,與藉由海洋能到達的每一片土地互動。帝國仍然存在,但它們的經濟基礎已經改變,因為它們可以取得任何地方的幾乎任何產品。

在更廣大的經濟基礎和更大的系統下,地方封建系統的經濟學隨之崩潰。帝國戰爭需要更多人口。帝國的經濟擴張需要更多勞工。帝國的貿易創造新工業。在所有例子中,封建領土是絕對的輸家,除了僅能餬口的生存外,他們無法提供任何東西。

隨著幾百年過去,經濟的改變帶來預期心理的改變。餅不再只有一片和發霉,它開始變大,而且它將不斷變大。而那正是我們今日所知的世界。

更多產品;更多玩家;更大的市場;更多市場;更方便的運輸;更多連結;更多貿易;更多資本;更多科技;更多整合;更普及的金融。更多和更大,以及更大和更多。

一個更多的世界。

從哥倫布航向大洋以來,人類的經濟學一直是以這個更多的概念為定義。世界在更多的概念中演進,而這個合理預期更多的概念,最後變成摧毀大洋時代之前的帝國和封建制度舊經濟學的東西。新的產品、市場、玩家、財富、互動、相互依賴以及擴張,都需要管理新關係的方法。人類發展出許多新經濟模式,其中最成功和持久的模式證明是法西斯統合主義(fascist corporatism)、指令式共產主義(command-driven commanism,注:此用語來自指令式經濟,指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及產品消費皆由政府事前規劃,義同計畫經濟)、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這些系統間的競爭成了過去幾世紀人類歷史的重要標記。

在核心層次上,所有經濟模式都是分配的系統:決定了誰得到什麼、在什麼時候,以及如何得到。

  • 資本主義是大多數美國人最熟悉的。這個概念就是政府應該盡可能不干預,並把大多數決定——特別是有關消費與生產、供給與需要、技術和通訊的決定——留給私人部門的市民和公司。資本主義是美國的經濟基準,但美國人不是世界唯一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澳洲、瑞士、墨西哥、台灣、黎巴嫩和波羅的海國家都有各自版本的資本主義制度。
  • 社會主義是基準(如果你是在歐洲),或者是敵人(如果你支持美國的政治右派)。在現代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司、政府和人民處在一個不斷改變的合作與鬥爭的萬花筒。不過,所有真正社會主義架構的核心概念是,政府屬於經濟系統,是這個系統不可分割的部分。爭議之處是政府角色應該有多核心,以及政府應如何使用其權力和觸角以塑造或維繫社會。加拿大和德國可能是當代管理良好的社會制度的典範。義大利、巴西和南非版的社會主義可能⋯⋯還需要加把勁。
  • 我也相信有一些古典政治科學家和/或理論家把「社會主義」和「勞工擁有生產工具」相提並論。那從未發生過,而我傾向於忽視從未發生過的事。當代經濟學家把「社會主義」這個詞與歐洲優渥的福利國劃上等號,而我覺得沒有必要與他們爭辯。
  • 指令式共產主義是極端荒謬形式的社會主義。它的概念是,一切資本主義會外包給私人部門做的事情都得由政府來決定。取消私人的選擇——和整個私人部門——使政府得以指導社會的所有力量,以達成需要達成的目標。蘇聯是使用指令式共產主義的最大和最成功的國家,但其他版本也出現在許多政治菁英特別擅權的地方。冷戰年代早期的南韓是一個管理良好、相當封閉的命令式體制,但在政治上卻積極「反共」。
  • 法西斯統合主義是我們不常想到的一種主義,它融合企業領導和國家領導。政府做最終的決定,而它顯然會協調公司以達成政府的目標,但關鍵詞是「協調」。公司是與政府支持並由政府指導的,但不一定由政府經營。在管理良好的法西斯經濟體,政府可以拉攏私人部門以達成廣泛的政府目標,例如興建一條高速公路或消滅猶太人。但大部分時候日常管理由公司自己決定。

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顯然是現代法西斯統合主義制度的主要例子,而冷戰後期的南韓實施了二十年的法西斯主義後,才轉向比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方向。當代的「共產主義」中國更像法西斯主義國家,而非像社會主義,更不用說共產主義了。阿拉伯之春後的埃及也是如此。

每一種模式各有利弊。資本主義犧牲平等以使成長最大化,包括經濟和技術的成長。社會主義犧牲成長,以成就包容性和社會和諧。指令式共產主義消滅活力,換取穩定和特定的成就。法西斯統合主義嘗試達成國家目標而不犧牲成長或活力,但代價是否定民眾意志、大規模國家暴力、史詩級的嚴重貪腐,以及少數人就能決定發動國家支持的恐怖種族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