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再是平的》:我們將面對不只是人口結構導致的經濟崩潰,更是五百年經濟歷史的終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作者彼得.澤汗以地緣政治學和人口學為基礎,引領讀者進入「全球化秩序崩潰後地緣政治新局勢」真正務實的議題,以六個不同產業(運輸、金融、能源、原料、製造、農業)為主題,分析不同國家與區域的前景,以及這六個產業之間的關連性。
二○二二年後的世界還可能維持海外帝國的國家,將是那些具備三項條件的國家:有明顯的綜合文化優勢、有可以投射到無法有效抵抗地點的軍事力量,以及擁有有許多、許多、許多、許多可用的年輕人。
過去曾同時擁有上述幾種條件的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美國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崛起歸功於技術、地理、人口和經濟等因素,當戰火在一九四五年停息後,美國人更同時擁有科技、地理、人口、經濟、軍事,以及戰略和數量的優勢。但即使是在當時,美國人選擇不占領他們已經占領的領土——即使他們的潛在屬地把美國人視為解放者並歡迎他們。今日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結構加速崩潰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敢宣稱同時擁有年輕人和擴張能力的組合,能夠以用具成本效益、且能長久持續的方式投射力量到毗鄰的地區之外。
最可能管理的是在一個前大洋的時代區域性帝國建立區域性的超級強權地位,並以最粗暴的方式支配毗鄰地區:透過直接脅迫和/或征服。即使如此,我認為除了法國或土耳其——擁有穩定的人口結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優勢凌駕未來潛在新殖民地的國家——以外,很少有其他國家有能力採取這種作法。剩下的將是一個在很少地區的很少國家理論上能玩的數字遊戲,而且實際上能否得到好處也還未可知。此處有關可能的經濟模式的討論不是要讓你沮喪(雖然我認為那是完全合理的結果),甚至也不是要預測最可能的結果。
討論的目的是要凸顯兩種結果:
第一,一切都將發生改變。不管世界發展出哪一種或許多種新經濟系統,我們現在都不可能確定它們能否存活。我們未來可能需要遠為大量的資本(退休者像海綿那樣吸收它們),但我們將只有遠為不足的資本(較少的勞工意味較少的納稅人)。這表示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這兩項都需要資本的投入)將陷於停滯。而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
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其他主義設計用來平衡或管理的一切——供給、需求、生產、資本、勞動、債務、稀缺性、物流——並沒有隨著世界改變而扭曲到人類從未經驗過的形式。我們正進入一個極端轉變的時期,我們在戰略、政治、經濟、技術、人口和文化上的常態正同時發生改變。當然,我們將轉換到一套不同的管理系統。
第二,這個過程將是充滿痛苦和創傷。「更多」的概念數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的指路明燈。從某個觀點看,過去七十年的全球化只不過是強化版的「更多」,它大大提升了我們長期以來護持的經濟概念。在人口結構反轉和全球化終結下,我們不只是結束了對更多的長期經驗,也不只是開始進入一個更少的可怕新世界,我們還將面臨經濟的直線墜落,從文藝復興以來支撐人類經濟生存的一切事物將突然一起瓦解。
在全球秩序崩潰和全球人口結構反轉之後,舊規則顯然將不再管用,而我們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想出哪些新規則可用。不同的國家將感受舊系統以不同速度和不同方式崩解,它們將使用由它們的優點、弱點、文化和地理位置塑造出來的方法因應這類刺激。新主義的發展也不會在一段安適的期間、在控制的情況下完成。它將發生在人口結構和地緣政治崩潰的時刻。
我們不會在第一次嘗試就做到完美。我們不會走相同的路徑。我們不會抵達相同的終點。我們的世界經歷許多世紀才摸索出目前的四種經濟模式。它是一個過程,而且不是一個可預測、穩定、直線的過程。上一次人類與需要新經濟模式的變動因素鬥爭,是因為工業革命加上第一波全球化浪潮。我們曾激烈辯論哪一種制度最好。我們爭鬥;我們戰爭;我們引發世界大戰,而且大多數不是冷戰。人類的生存史總是充滿混亂。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感電出版
作者:彼得.澤汗(Peter Zeihan)
譯者:吳國卿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當美國不願、也不能維繫全球供應鏈,
台灣有什麼機會,免於成為去全球化下的最大受害者?
一個正在結束的世界,一個正在開始的秩序
以「地緣政治學」與「人口學」預測未來全球政經新局勢!
過去幾個世代,一切都變得愈來愈快、愈來愈好,也愈來愈便宜,
所有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在購買的幾天後、甚至幾小時內送達,
全球化與自由貿易造就這一切,背後來自美國於二戰後建立並維持的世界秩序。
然而,如果美國不願、也不能維繫全球供應鏈,全球政治局勢、經濟貿易會變成什麼樣子?地緣政治戰略家澤汗描繪未來地緣政治新局勢:一個各國或各地區別無選擇地只能生產自己的商品,種植自己的食物,保護自己的能源,打自己的仗,而且人口正在萎縮和老化的世界。
我們將見證世界各地的從生產到貿易,從消費到投資的大幅滑落。全球化將崩解為碎片,變成區域化、國家化或小型化。讓所有人的生活變緩慢,更重要的是,讓生活水準下降。沒有一個經濟體系或政治理念能在這種未來中運作。那麼,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經濟體能在這失序中的世界繼續存活下去?本書清晰闡明,並不是中國。
地緣政治為什麼讀這本?
當我們拿起地緣政治相關書籍時,很少是真的想關心他國事務與未來,否則那讀地理課本無異。我們真正的需求和疑問,都與自身國家安危和荷包有關。本書作者彼得.澤汗以地緣政治學和人口學為基礎,處理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夢想,以及我們的憂慮,並為讀者提供戰略性思考觀點。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