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頻現,號稱「沒有地震和颱風」的馬來西亞還能是安居的國度嗎?

極端氣候頻現,號稱「沒有地震和颱風」的馬來西亞還能是安居的國度嗎?
圖為2023年3月4日發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永平的水災。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馬來西亞極端氣候頻現,歷經了數個「百年一遇」的水災,還有今年5月的熱浪之後,也許有關馬來西亞沒有地震、颱風等天災的論述可能會改變了,未來官方與民間要改變的,是建立居安思危的心態來應對更頻繁的天災出現。

曾有網友把1973年至2013年發生在東南亞的地震和颱風製成圖,有個國土較大的國家彷彿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那就是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以外和西太平洋颱風帶以南的馬來西亞。

然而,這種「沒有地震、颱風等天災」的論述,在近年馬來西亞經歷數個「百年一遇」水災和今年5月的熱浪後,是否還能成立?

全球暖化所導致極端氣候,讓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逐漸消失,容易形成極冷極熱,極濕極旱的天氣類型。極熱和極旱會直接導致水荒、熱浪和林火(煙霾)。極大降雨量則會導致百年水災及土石流(如去年12月發生的馬來西亞營地悲劇)。然而,所謂的「極冷」是相對熱帶平地而言,不會低於攝氏20度,較難延伸出其他次生災害。

天災風險提高

不穩定的天氣會誘發糧食歉收,或者海平面上升導致耕地消失及鹽化,間接引發糧食短缺。普遍的氣溫提升也會加快傳染病的傳播,最直接的如蚊量大增所導致的登革熱

另外更有研究顯示,地殼熱量增加和地震頻繁有關。鄰國的地震震幅增大,加上板塊不斷移動和碰撞,馬來西亞也難逃其害。不僅如此,極大的地震也會導致不被臨近島嶼保護的海岸直接面對海嘯的風險,如同2004年底受南亞海嘯影響的北馬區域。

全球暖化的熱能大部分被海洋吸收。溫暖的海水也會延長熱帶颱風或低壓的路徑,或發生熱帶低壓(Tropical depression)再升格成颱風的案例。如2017年12月的熱帶低氣壓「啟德」在登嘉樓外海「再度升格」為輕度颱風,幸好在抵達彭亨外海前轉弱。如此沿著南中國海往西南方向的颱風路徑,以往也較難看見。

25442975_10159684303850024_4021945200044
Photo Credit:截圖自台灣氣象局網站。
2017年12月熱帶颱風「啟德」的行走途徑。

馬來西亞人民或許得接受一個事實:即使官民採取最嚴格的環保措施,頻繁的天災也難以在未來三四年內減緩。在防救災意識缺乏的馬來西亞,大型天災還會破壞輸電網,切斷海陸空的運輸網,影響災區的臨近區域。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