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EO基辛格發豪語「重返榮耀」,業內人士:晶片設計競爭加劇,怕老本行跟著失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研究調查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2022年第4季台積電市占率高達近6成,三星位居第2,之後依序是聯電、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中國中芯國際(SMIC)等。業內人士狐疑,英特爾要如何直接挑戰龍頭台積電?
英特爾(Intel)的基辛格(Pat Gelsinger)近日指出,盼能重返榮耀,制霸全球半導體產業。外傳是否有可能威脅台積電(TSMC)。業內人士強調,英特爾在製造領域,連賽道都進入不了,要挑戰台積電很困難,而近日恐怕連老本業——晶片設計領域競爭加劇,恐怕也都會跟著失守。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訪台,誓言要重返榮耀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於23日《經濟日報》受訪指出,將重啟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DF),建立嚴謹研發流程,及發開先進製程設備極紫外光(EUV)技術,配合IDM 2.0轉型,盼能重回全球半導體制霸權。
根據英特爾的說法,預計今(2023)年6月底舉辦研討會,公布有關內部晶圓代工模式的相關資訊,旗下晶圓代工部門(IFS)計劃於2030年,取代三星(Samsung)躋身為世界第2大晶圓代工廠。
不過英特爾的挑戰非常艱難,根據研究調查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且不論2022年第4季台積電市占率高達近6成,而三星位居第2也有相當高的市佔率,之後依序是聯電、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中國中芯國際(SMIC)等。

人工智慧(AI)將成為未來半導體發展的基石。基辛格認為,日後AI將會更普及,英特爾在雲端計算等領域已是領導者,而接下來個人電腦的殺手級應用即將誕生,而隨之發展的自駕車產業,均成為英特爾搶攻的目標。
多年以來,英特爾一直是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採用了一種被稱為「IDM」(整合器件製造)模式來經營業務。
業內人士:英特爾要挑戰台積電,非常困難
IDM模式是英特爾長期以來的核心經營模式,代表了其在半導體業中獨特的地位和競爭優勢。IDM簡單講究是,它既是設計者(Integrated Device)又是製造商(Manufacturer),這意味著英特爾在整個半導體產品生命週期中掌握了核心技術和製造能力。
不過,隨著半導體進入到先進製程領域,無論是廠房、設備,還是技術人才等門檻均變得越來越高,英特爾難再佔優勢。半導體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除了先進製程設備的產線,動輒上百億美金以外,包含先進材料、封裝及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等,投入資金也跟著飆高,英特爾的資本支出分配顯得力不從心。
再加上,英特爾從晶片設計到製造都要競爭,導致它除了在設計領域要面對超微半導體(AMD)、輝達(NVIDIA)、ARM、高通(Qualcomm),甚至是聯發科(MediaTek)的挑戰,在製造方面,也要分力迎戰,包含台積電、三星在內的強力對手。
他說,由於英特爾一方面設計者,又是製造商,這讓超微、輝達和ARM、三星業者擔心自己的設計圖外流,因此不要說挑戰台積電,連三星都很難超越。業內人士也狐疑,台灣媒體為何要一直強調英特爾要挑戰台積電,連賽道都尚未進入的選手,要如何跟爭冠。
對此,基辛格近日不斷強調,多年來英特爾晶圓代工及設計部門,雖無沒有分拆計畫,但內部已建立嚴密的「防火牆」,可以讓客戶相信,他們的設計可以被好好保護。
另一方面,英特爾恐怕在晶片設計領域都面臨危機,輝達的市值今年迄今已經成長達1倍,至約7700億美元。《金融時報》報導指出,這樣驚人的估值,已經讓英特爾、高通(市值均在1200億美元左右)等其它的美國競爭對手相形見絀。
最後,英特爾針對晶圓代工業務仍有信心,要在4年內快速達到目標。面對外面的傳言,基辛格指出,英特爾依照時程按部就班,堅定地向目標前進;縱使困難,他也會試圖帶領英特爾重返過去半導體的榮耀。
延伸閱讀
- 英特爾接受德國170億歐元補助蓋7奈米以下晶圓廠,再合作矽智財龍頭安謀力抗台積電
- 英特爾推IDM 2.0考慮分拆晶圓代工部門,業內人士不看好:「很難和台積電、三星競爭」
- 英特爾左手拿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右手向Brookfield融資300億美元,劍指台積電霸主地位
- (更新)英特爾CEO稱「台灣不是一個穩定的地方」,呼籲白宮勿投資台積電,劉德音:不值得回應
- 英特爾宣布為高通、亞馬遜代工高階晶片,為何敢發下豪語「4年內追上台積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