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房價大跌逾兩成,商業建築交易量創歷史新低,業界人士提醒台灣應引以為鑑

韓國首爾房價大跌逾兩成,商業建築交易量創歷史新低,業界人士提醒台灣應引以為鑑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韓國的房地產下挫問題。台灣房地產相關業內人士以此為鑑呼籲,台灣政府除了要打炒房以外,還要設法提高民眾薪資,因為如果民眾越來越窮,再便宜的房,也沒有人買得起,政府應該雙管齊下,才能讓到大家住得起,解決國安危機。

近日韓國房地產下挫,其首都首爾商業建築交易量,創歷史新低。主因是「升息」導致金融體系,發生流動性問題,業者被迫出售大量房地產套現。而台灣房地產相關人士提醒,房市泡沫化恐讓眾人皆遭殃,台灣除了要打炒房,也要設法提高民眾薪資,倘若薪資不提高,再便宜的房,民眾也買不起。

韓國首爾商業建築交易數量創歷史新低

令人感到訝異,韓國首爾的房價面臨大幅度修正。根據韓國房地產委員會(TheKorea Real Estate Board)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底的首爾公寓交易價格,竟然相較上年大跌了22.09%。

除了首爾以外,韓國大都會區,包括釜山、大邱、仁川等,均出現雙位數的跌幅,直至今日房地產仍處於低迷的情況。近日據《韓國經濟日報》(The Korea Economic Daily)報導,今(2023)年,最精華的首爾中央商務區(CBD)房地產交易數量從38筆下降到12筆,下降了68.4%。

此外,韓國首爾江南商業區(GBD)的江南區和瑞草區,下降了75%,此外,統稱為汝矣島商業區(YBD)的永登浦和麻浦區下降了60%。

就總交易額而言,目前公布金額為4802億韓元(3.64億美元),相較於去年12月的1.2萬億韓元下降了63%。CBD為3329億韓元,比7423億韓元下降55.2%,GBD為446億韓元,下降87.5%,YBD為32億韓元,下降93.6%。

韓國房價崩盤,主因是升息導致的流動性問題

引爆本次韓國房地產風暴的原因是,美國聯準會(Fed)的循環升息,並引發韓國也跟進升息,使房地產業者產生現金流的問題。今(2023)年1月,《韓國經濟日報》報導,韓國KB資產管理公司,被迫出售位於明洞的兩座三星級飯店大樓,而明洞是該國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

還有,韓元兌美元匯率從1200韓元,不斷貶值到1450韓元才回頭,幅度超過兩成,也造成韓國通貨膨脹嚴重的問題,這些都讓金融體系承受莫大的壓力。包含:韓國前5大的銀行:國民銀行(KB)、新韓銀行(Shinhan)等銀行的房貸利率首度突破8%,創下14年新高。

知情人士告訴韓國記者,韓國KB資產管理公司,確定無法償還貸款,在此之前,許多大客戶已經利用「低利率貸款」多次延長還款日。值得注意的是,韓國KB資產管理公司於2018年收購上述兩座,分別是擁有312間房間的Skypark Central和擁有132間客房的Skypark II,台灣元大證券也是投資者之一。

當地投資房市的投資客也透露,韓國的許多房地產資產因升息而處於違約邊緣,隨著今年即將到期日到來,如果那些公司無法償還貸款,將有更多房產將被出售。

高房價跟低薪相關,沒錢再便宜的房也買不起

除了升息以外,韓國還有什麼原因,會受到如此嚴峻的打擊。5月3日,韓國金融投資協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中,由韓國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房地產投資基金的價值暴增了14倍多,達到72兆韓元(54 億美元)。

這意味著,海外房地產投資的暴增,讓現在的韓國資產公司更容易受到歐洲、美國房地產下跌的影響。韓國工商會(KCCI)經濟政策團隊負責人Kim Hyun-soo說,那些韓國金融服務公司不需向韓國社會的投資者呼籲,建立第三方借款,籌措資金平息流動性問題。

目前,韓國總統尹錫悅於今年元月2日喊出放寬打房政策,但後續出爐包含限購令、調高相關房稅等政策,卻助長房產泡沫的問題。

《關鍵評論網》實際詢問多名在台灣房地產業人士指出,台灣普遍面臨低薪、高房價的問題,對高房價深惡痛絕,但是也不能否認的是,房地產所衍伸的金融問題,層面非常廣泛,一不小心民眾就會受害,反而讓地主財團得利。

過去日本曾遇過房地產泡沫的問題,造成失落十年,當時許多日本民眾貸款買房,抑或是抵押將資金挪作它用,遇上資產泡沫化,便開始還債,導致消費、投資下降,終使日本社會生產力低落,面臨通貨緊縮的問題。

他也呼籲政府,是要「打炒房」引導資金去它處,並非扼殺流動性,否則反使民眾受害。此外,業內人士也一再強調,低薪和高房價是相對的問題,如何「讓民眾買得起才是重點」,倘若一昧將房價打趴,卻讓民眾跟著降低收入、或是欠下大筆債務,到時候房價再低也沒人買得起。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