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植入腦機介面連結脊髓,荷蘭男子癱瘓逾10年成功靠意念恢復行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項最新研究,是將脊髓植入物與稱為腦機介面的科技結合,腦機介面植入大腦控制腿部動作區域的上方,利用根據人工智慧(AI)的演算法,即時解算大腦紀錄。腦機介面可由此得知病患想如何移動腳部,再透過可置於拐杖或小型背包的可攜式裝置,將算出的資料傳輸至脊髓植入物,病患即可靠著意念控制行走,不用他人協助就能辦到。
(中央社)研究人員昨(25)日表示,一名男子下半身癱瘓10多年後,現在靠著意念控制,重拾平穩行走的能力,這全都是拜植入介面重新連結大腦和脊髓所賜。
《法新社》、《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不願透露姓氏的患者Gert-Jan說,這一醫療突破讓他擁有先前「沒有的自由」。
這位40歲的荷蘭人因單車意外導致脊髓受傷後,雙腿癱瘓10多年。根據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他使用一種新系統後,現在可以「自然」行走,無論是在地勢不平處,或是爬樓梯都沒問題。
這一進展是法國和瑞士研究人員努力十多年的成果。
這兩個植入物搭建起研究人員所說的「數位橋梁」,能連接Gert-Jan因事故失去的大腦與脊髓之間連結。
去(2022)年這支團隊展示,一種能傳送電脈衝刺激腿部肌肉運動的脊髓植入物,讓3名下半身癱瘓病人恢復了行走能力。
但裝上這類裝置,患者每次動腿都得按下按鈕。
Gert-Jan表示,上述裝置讓他抓不到「自然步伐」的節奏。
而昨天發表的這項最新研究,是將脊髓植入物與稱為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科技結合,腦機介面植入大腦控制腿部動作區域的上方,利用根據人工智慧(AI)的演算法,即時解算大腦紀錄。
腦機介面可由此得知病患想如何移動腳部,再透過可置於拐杖或小型背包的可攜式裝置,將算出的資料傳輸至脊髓植入物,病患即可靠著意念控制行走,不用他人協助就能辦到。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