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管住嘴或邁開腿?言論審查下的中國脫口秀,抖得開包袱嗎?

管住嘴或邁開腿?言論審查下的中國脫口秀,抖得開包袱嗎?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脫口秀圈近日因「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引起熱議,有網友戲稱,中國言論審查太苛刻,想搞脫口秀「要麼管住嘴,要麼邁開腿(潤至自由世界)」。脫口秀演員們如何看待不斷收緊的審查紅線?脫口秀在兩岸又有何差異?《德國之聲》訪問了4位曾在兩岸演出的脫口秀演員,請他們將「脫口秀在中國」的包袱一一抖開。

A因此推斷,House此次出事的八個字並非脫口而出,「我覺得就是(House)自己想要去挑戰(底線)」。

GettyImages-1470712456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綁著紅線跳舞的演員

東區德表示,在「有關當局的政策、政治、敏感時事,肯定是不能碰」的情況下,其實在中國做脫口秀的題材十分受限,只能圍繞著「生活觀察、感情等一般民眾有共鳴的題材」,盡力做無米之炊。東區德說,中國的喜劇演員在有限的範圍內「還是玩出了花」,令他十分佩服:「他們(中國演員)可能很習慣了,但我們(台灣演員)已經習慣更自由了,所以對我來說就很痛苦。」

另一位同樣在上海講過英語脫口秀的演員C也表示,中國的言論審查對他的表演影響甚鉅,「因為我自己的笑話都是在講政治,而且嚴重幾百倍。」

他說,即使在上海講尺度相對寬鬆、不售票的英語脫口秀,題材也備受侷限,「大家都在講這些情情愛愛啊、Tinder(交友軟體)、date(約會)什麼的」,但他的笑話基本上「除了政治就是性」,因此他在中國演出很是綁手綁腳:「我可能要自我審查很多內容,但我有很多punch line(關鍵笑點句)都是政治內容,我全部去掉,它的好笑程度大概就減了60%。」

C透露,他曾將一支談及政治的演出片段放到網路上,本想著「在邊緣遊走而已,應該沒有踩到那條線吧」,卻招來許多網友的謾罵、甚至收到死亡威脅;House的出事更讓已經不在中國演出的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段子,有些內容他以後「不會再講了。」

同樣曾在上海做英語脫口秀的B則深切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外籍演員,在舞台上有更多掣肘之處。

B回憶,他第一次感受到文旅局開始打壓脫口秀,是2020年卡姆因為呼麻被判刑之後。當時,即使B的段子都圍繞著他對中國的喜愛、並未抨擊中國政府,仍一度被許多俱樂部暫停登台,只能轉入地下、做小型演出:「中國政府不喜歡有個外國人站在台上、握著麥克風對一群中國人講話,他們會覺得我是要宣揚反中共的思想。」

時序推進到2021、2022年,對外國演員的限制鬆綁,B逐漸可以回到大型舞台,乍看之下,英語脫口秀也在中國發展得還不錯,但他的心頭總是懸著一份擔憂。他說,因為脫口秀是源自西方的表演形式,很不受中國當局待見,誰也不知道這個產業何時會被完全封禁。

而中國永無止境、越發收緊的審查,也令他十分擔憂仍在當地演出的同業的處境:「你如果是個喜劇演員,站上台想講個脫口秀、度過一段歡樂時光,但有一個中共派來的蠢蛋在台下,隨時等著挑你刺、把你拉下台……未來幾個月會是多麼不舒服的情景,你也永遠不會知道觸發下一場打壓、甚至全面封殺的會是什麼(題材)。」

「每個脫口秀演員都知道不要提天安門、不要提台灣,但不能講的題材列都列不完,你到底還有什麼(題材)能寫?還有什麼是能開玩笑的?作為一個喜劇演員,你的第一要務應該是考慮『這個題材會好笑嗎?』,而不是『這個題材會不會把我送進大牢、或毀掉我的事業』。」

B說,中國缺乏「言論自由」已不是新聞,如今連「表達自由」都失去,中國脫口秀的發展前景令他十分悲觀。

以政治梗見長的C也表示,脫口秀作為「冒犯的藝術」仍能在言論審查嚴苛的中國崛起,就是因為中國觀眾「有這個需求」,如今山雨欲來、這個藝術形式眼看著就要被打壓,令他覺得「唯一限制中國的,就是中國自己。」

C說,中國人多、藝術工作者也多,明明有那麼多的創意,但「現在不只是官方要審查你,你怕被舉報所以你要自我審查,又要相互審查,就跟文革一樣」,創意、脫口秀沒有生存的空間。笑果出事後幾天,中國多地也臨時取消海外藝術家的演出。此事在C看來就是一個「文化娛樂產業越收越緊」的風向標,未來恐怕也將在中國藝文圈,引發廣泛的寒蟬效應。

脫口秀「邁開腿」是何模樣?

四位在兩岸都有表演經驗的受訪者表示,兩岸脫口秀圈的差異可概歸為兩大點——經濟規模和題材。

東區德與另兩位在中國接過商演的演員表示,中國的市場吞吐量、資金規模較大,足以支撐整個脫口秀、甚至即興劇等其他周邊戲劇產業在過去幾年內迅速崛起。

過去10年內,中國各大城市的脫口秀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式成長,即使已有大量創作者趨之若鶩、投入做脫口秀演員,整個產業的需求仍遠大於供給,即使是三、四線的演員,「一個月能也接十幾場商演」,對很多不求成為巨星或富翁的演員來說,能有講脫口秀這樣一份全職維生、社會好感度也相對高的職業,已經十分足夠。

相較之下,台灣的脫口秀產業仍在發展中,除了一、兩位當紅明星演員外,很少有能以此為全職的演員。平時在社會上,演員若亮出「兼職脫口秀從業者」的身份,也許會因為「有一個特別的興趣」而獲得「這個人很酷」的讚賞,但演員若辭去正職、全心投入脫口秀創作,則往往會收到「你的生活維持得下去嗎?」的擔憂目光。

題材方面,除了文化差異讓一些笑點無法在兩岸共用之外,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在中國和台灣講脫口秀的一大不同之處,就是「選材的背後考量」。

東區德表示,「台灣真的是超級自由,你愛講啥都行」,不會有敏感紅線需要考慮,但這並不代表他在台灣講脫口秀就能毫無顧忌。他說,喜劇演員對於「觀眾緣」、「觀眾認同」還是有某種程度上的追求,因此他在選材時,會避免揶揄「防疫政策」、「名人自殺」等可能引起觀眾反感的話題,或是在篩選要放上網的演出片段時,捨棄某些爭議、勁爆的話題,將笑點留在現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