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常常教育小孩不要跟人家不一樣,難怪你不知道該怎麼「包裝自己」找工作

台灣常常教育小孩不要跟人家不一樣,難怪你不知道該怎麼「包裝自己」找工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有個字是rut,指人在低潮時像陷進流沙般出不去。找工作時,我每天就想著,不可以掉進Rut裡。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之前伯樂千里馬的故事還言猶在筆,我終於以一匹小驢子的身分得到伯樂的垂青。

於是我開始整理電腦檔案,清除這幾個月來的履歷及Cover Letter。

算一算,過去四個月來,我的桌面總共有上百封cover letter。我的信箱也充斥著,低聲下氣拜託朋友的推薦信、亂槍打鳥的毛遂自薦信等。膨風的字裡行間,看起來自信滿分;實際上卻盡是忐忑不安的「親愛的某某公司,為什麼你該死的不錄取我?」

要在美國以外國人身分留下來工作,機率隔行如隔山,緣分更可遇不可求。有沒有身分、專業能力特不特殊、背景符不符合需求、景氣好不好、競爭對手強不強、老闆同事投不投緣、有沒有朋友可以推薦等。種種因素的混合,所以有些人好找工作、有些人難找工作。有些人是所謂的菁英,在世界各國都好找工作;有些人則普普條件,隨緣地看花落誰家。

我連兩年在舊金山內外35哩找工作,只能說今年比去年的機會多。但同時這邊的競爭也非常強。

以前我在舊金山住的Apartment聚集了很多年輕菁英。每天晚上去樓下的Jacuzzi坐坐跟鄰居聊聊,每個都各地精英。東岸名校或MBA畢業的,因為華爾街不再誘人而轉戰矽谷;或世界各國的年輕人跑來矽谷創業等。大部分的人都至少會兩種語言、講話都兩眼炯炯有神充滿鬥志、經歷要不很專精一領域;要不有多種技能等。

我的所學所能跟矽谷產業無相關、不是美國人但又找行銷工作,所以在這只是庸庸碌碌之輩。也所以我陷入了類中年危機,在人人都說景氣好轉時,仍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在我數十個面試中,每次被問到:「你碰過最大的挫折為何?你後來又怎麼化解危機?」時,我都在講著其他動人故事時心想:「我目前人生碰到最大的挫折就是現在,求職屢屢受挫。人生步步計畫,結果一個轉折(嫁來北加)就突然發現自己一無事處。」

因此那時的我心想:如果有天能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遇見能賞識我的伯樂;一定要把這段經歷寫下來。若我能苦盡甘來,其他人也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而我當初也受了不少人的幫助;因此,今日能有安身之地,我也來紀錄當初所用所學,分享給有緣人。(註:以下不一定對眾人受用。因為我念MBA走行銷,沒有專精的技能,又因故必須留在北加找工作而沒有回台灣的選擇等。)

1. 認清自己

第一步莫過於了解自己夢想為何、到底為什麼要留在美國、摸清自己幾斤幾兩重。這聽起來對工作背景及目標很一致的人很常識;但對於因為種種原因(簽證、轉換跑道等)必須不斷修正自己道路的人則很重要。

在美國找工作不像在台灣,曾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耕耘。所以在轉換土地及產業的狀況下,如果沒有不斷得釐清自己在這塊新的土地上的興趣及價值;很容易迷失在茫茫人海中。另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聽到成功而非失敗經驗。誰進了某名公司,誰年薪多少,誰公司要幫忙Sponsor等。

於是,大家一窩蜂地搶著進高科技、搶著進大公司、搶著創業等。加州十足的變成淘金熱;大家都在搶金,卻不知道自己心繫金還銀。有個舊金山朋友,進了不賴的公司、拿了Director的位子,但公司在San Jose。她一心想拿個好位子、沒衡量太多,於是在每天通勤三小時的幾個月後,黯然地開始找下份工作。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交朋友。不斷跟各式各樣的人聊天、聽大家背景是甚麼又做甚麼;來了解我在這塊土地上究竟長短處為何、及甚麼是適合我的。在這裡,我常感動著很多不認識的學長姊及朋友的朋友的幫助,願意撥空聊天、或甚至日後推薦我。我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封閉自己,反而盡量往外走;藉由跟更多人接觸來不跟社會脫節。

藉由實際操作等方式了解自己也是個法子。

我若考慮甚麼位子,通常會上網找資料或參加活動,看看自己有沒有興趣。有些大學有可進修的課程,有些網站則有免費或付費的課程(Udacity, Udemy, Coursera等)。例如,我曾考慮比較偏向Analytics的位子,就去看了些Youtube,找了些免費課程,試試自己是否適合。

有些工具則幫我更認清自己。

在我找工作四處碰壁時,念了「7 habits: 與成功有約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雖然流傳已久,但我一直沒感到讀的必要。直到最近念完後,才慶幸其提供我不同的概念,進而幫助找出自己的價值觀為何。而研究所二年級時,我跟老公也各買了本性向測驗Strengths Finder 2.0來測自己的強處。

這個測驗我七年內其實做過三次;結果雖有變動,但兩三個特徵不斷出現,也算找到幾個自己的核心。小時候的我以為這種發現自我的課題應該是小孩子在做;但在發現自己特質不斷在變、大環境也不斷在變後;我總算能體會到7 Habits所講的,這種自省及自我探索的過程是每年都要修正的。

以前的我計畫很周全,念MBA前就已評估好未來回台灣想進哪間公司、想做甚麼事。所以我來念書後,也就沒抱著很開闊的心胸學習,只撿對自己有絕對幫助的學。

這算是我畢業後比較懊悔的事;畢竟侷限自己,等於侷限自己的未來可能有的機會。這也讓我發現,再完美的計畫,都比不上自己的核心知識或本質等來得重要。畢竟計畫趕不上變化;不斷擴充實力及想法的人,自然容易有更多計畫的選擇。

Photo Credit: Flazingo Photos @Flickr CC BY 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