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將債務違約大限推遲至6/5,兩黨獲額外喘息空間,協商出現些微進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將之前預期6月1日可能違約的期限更新至6月5日。美國總統拜登今天表示,他認為民主、共和兩黨間的債限僵局「可望」在數小時內獲得解決,為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可能即將終結債務違約威脅帶來希望。
美國財長將債務可能違約期限更新至6月5日
(中央社)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今日(當地時間26日)警告,若國會未能同意提高舉債上限,美國債務可能於6月5日違約,將之前預期6月1日可能違約的期限更新至6月5日。
《法新社》報導,葉倫致函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指出:「根據最新的可用數據,若國會未在6月5日以前提高或暫停舉債上限,我們現在估計財政部將不具足夠資源履行政府之責。」
美朝野週末前達成債限協議,拜登樂觀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今天表示,他認為民主、共和兩黨間的債限僵局「可望」在數小時內獲得解決,為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可能即將終結債務違約威脅帶來希望。
《法新社》報導,拜登在白宮向記者表示:「快要達成協議,我樂觀看待。我認為我們有希望能在今晚前知道我們是否將達成協議。」
民主黨籍的拜登說,他希望能「在12點的鐘聲響起前」解決僵局。
這是華府債限鬧劇可能終結迄今最強烈的跡象,讓政府可以繼續借貸,並避免陷入可能引發衰退、大量失業的債務違約。
稍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說,令人憂心的所謂「X日」(X-date)現在將從6月1日改為延長至6月5日,即除非政府能夠持續借貸、否則即將耗盡資金的期限。然而葉倫警告,最後期限延長一事,無法改變必須盡快達成協議的急迫性。
她致函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指出:「等到最後一刻才暫緩或調高債務上限,可能會對企業與消費者信心造成嚴重傷害、提高納稅人的短期借貸成本,並對美國信用評級造成負面衝擊。」

美債違約大限推遲至6/5,兩黨協商獲額外喘息空間
(中央社)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今天朝達成協議、避免美國陷入嚴重債務違約危機又邁進一小步,且由於財政部將政府耗盡資金的日期往後推遲,朝野兩黨又獲得一些額外喘息空間。
《法新社》報導,財政部長葉倫表示,要是國會未能提高債務上限、批准增加政府借款,陷入債務違約的所謂「X日」現在將落到6月5日,而非6月1日。
不過葉倫警告,期限雖往後推延,但在國會化解僵局的急迫性並未因此改變。
她在致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的信中表示:「等到最後一刻才來暫緩或提高債務上限,會對企業和消費者信心造成嚴重傷害、提高納稅人短期借貸成本、為美國信用評級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還是有一線曙光。根據未經證實的美國媒體報導,一項正在成形的協商內容包含一項將政府借貸權限延長2年的協議,意味著在2024年總統大選前不會再重演現在的危機戲碼。
然而,民主黨人將不得不對共和黨人要求全面限制社會保障和其他國內計畫的支出做出讓步。
麥卡錫告訴記者,協商人員已「取得進展」,但「除非一切都談妥,否則等於什麼也沒談妥。」
美債違約前所未見,一旦真的發生,可能會引發股市拋售潮、大量人口失業和經濟衰退,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援引新數據,說這些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自證強韌」,但敦促「迅速解決」債務問題。
她說:「我們將美國國債市場視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靠山,這座靠山需要穩住。」
美債違約期限逼近,兩黨協商有些微進展
(中央社)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今日就提高舉債上限協議出現些微進展,希望避免幾天後發生債務違約、創擊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
《法新社》報導,美國財政部估計聯邦政府6月5日將耗盡經費,而外界對兩黨終將妥協仍抱持一絲希望。
根據未經證實的美國媒體報導,協議包括將31兆美元債務上限提高,為時2年,意味兩黨就債限的爭議不會在2024年總統大選前再次出現。
共和黨籍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25日告訴記者,雙方協商「出現進展」,但表示「在雙方都同意前,什麼協議都未達成」。
根據美國財政部,聯邦政府6月5日將資金耗盡,將無法償還部分國內和國際債務。
美國29日因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放假,國會休會10天。總統拜登也將前往大衛營(Camp David)和德拉瓦私宅度假。
儘管國會休會,麥卡錫表示議員們若被要求重回國會投票,24小時前將獲通知。
美國副財政部長艾迪耶摩(Wally Adeyemo)告訴《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拜登和麥卡錫都專注避免災難發生。
艾迪耶摩說:「總統下定決心,加上議長已表示,我們必須在6月以前完成某事。」
拜登昨天再次向國家保證,表示「不會有違約的情形發生」。
新聞來源
- 美債違約期限逼近 兩黨協商有些微進展(中央社)
- 美國財長將債務可能違約期限更新至6月5日(中央社)
- 美朝野週末前達成債限協議 拜登樂觀(中央社)
- 美債違約大限推遲至6/5 兩黨協商獲額外喘息空間(中央社)
延伸閱讀
- 美債恐違約全球剉咧等,國庫最快6月枯竭,拜登與共和黨領袖5/9會談
- 葉倫警告美國聯邦債務上限危機迫在眉睫,美債違約將導致哪些災難性後果?
- 美國債台高築的赤字,將是維持世界霸權地位的隱憂
- 美國國債是完美的「借雞生蛋」故事,通膨或將戳破這場被隱藏的噩夢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