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台大畢典致詞:畢業生站在AI起跑線,要試著去追逐獵物「否則你自己就會成為獵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40年前黃仁勳畢業時,站在個人電腦和晶片革命的起跑線上,而40年後的今天也正站在AI的起跑線。黃仁勳勉勵畢業生:「要試著去追逐獵物,否則你自己就會成為獵物。(either you’re running for food or you’re running from being food)。」要記住要一直跑下去,而不是用走的,因為世界不會停下來等你。
黃仁勳台大畢典致詞:畢業生站在AI起跑線,前景和40年前一樣好
(中央社)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今(27)日在台大畢業典禮提到,青年正站在AI(人工智慧)的起跑線上,前景和他40年前畢業時一樣完美,並勉勵:「要試著去追逐獵物,否則你自己就會成為獵物。」
台灣大學今日舉辦畢業典禮,特別邀請黃仁勳為致詞貴賓,他一早現身校園就有許多學生搶著和他拍照,進入會場時也獲得如雷掌聲和歡呼。
黃仁勳致詞時先秀了一小段台語,並說本來想用台語致詞,但後來越想越緊張,擔心講的不夠好,所以還是用英語致詞。他幽默地說,今天是畢業生榮耀的日子,對家長也是,因為他們的夢想實現了。
黃仁勳回憶10幾年前他第一次跨進台大校園,被邀請參觀一間實驗室,整個房間擺滿NVIDIA顯示卡,走道上用大同電扇散熱,可說是十足台灣風格的DIY超級電腦。研究人員對NVIDIA充滿感激之情,而黃仁勳也為自己公司能幫助他人完成事業感到無比欣慰。
黃仁勳表示,他40年前畢業時世界還比較簡單,沒有液晶電視也沒有手機,後來出現了個人電腦革命,而近期出現了AI(人工智慧)。AI將創造許多不曾出現的工作,也會淘汰一些工作,總之會改變所有的工作,每家公司都要學會運用AI創造更多讓人驚艷的事物。
黃仁勳表示,他畢業的1984年是一個完美的年份,而2023年同樣完美。學生們能從台大畢業,可說是人生至今最成功的一天,但出社會後還會面對許多挑戰,他創辦NVIDIA的過程中也面臨了許多失敗、羞辱和尷尬。
黃仁勳接連講述3個NVIDIA的挫折經驗,一度面臨倒閉的邊緣,不得不做出慘痛的選擇、執行戰略性的撤退。但這些經驗塑造了他們堅忍的性格,能夠承受各種磨難。
40年前黃仁勳畢業時,站在個人電腦和晶片革命的起跑線上,而40年後的今天也正站在AI的起跑線。黃仁勳勉勵畢業生:「要試著去追逐獵物,否則你自己就會成為獵物。(either you’re running for food or you’re running from being food)。」要記住要一直跑下去,而不是用走的,因為世界不會停下來等你。
黃仁勳說,在追逐的過程中,往往無法確定方向是否正確,一定會經歷犯錯、挫折,別忘了適時求援,也要記得忍受苦痛,並用苦痛來實現夢想,獻身於終身的志業。
勉勵台大畢業生有服務精神,陳文章:黃仁勳在美求學也掃過廁所
(中央社)國立台灣大學今天舉辦畢業典禮,校長陳文章致詞時,特別提醒9123名畢業生在邁向人生新旅程時,一定要注意工作、做人、做事的態度,並具備感恩、利他的精神。
台大今年畢業典禮邀請身價逾新台幣1兆元、有「AI教父」之稱的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出席致詞,一早就吸引許多學生、家長擠滿體育場。
近年企業用人調查普遍發現,台大畢業生的能力獲得肯定,但工作態度及流動率高常受質疑。上任台大校長後首次在畢業典禮致詞的陳文章致詞時,勉勵畢業生在邁向人生新旅程時要注意3個重點,首先就是「態度」,包括工作、做人、做事的態度。
他表示,態度是展現人格特質的品牌,也是他人下評判的準則,擁有認真負責及正直誠信的態度,能讓人生高度不斷向上提升。
陳文章提醒的第2點是「感恩」,希望台大畢業生要感恩生命中曾幫助自己的人,也要學會謙卑;也要感恩競爭對手,因競爭可以讓人知道不足之處,讓彼此變得更好。
台大畢業生都是天之驕子,陳文章呼籲的第3點是「利他」,做人處事應有服務精神,才能讓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更祥和安定。
他特別以今天的致詞貴賓黃仁勳為例,黃仁勳9歲時就住到美國寄宿學校,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也必須參與清掃全校廁所的義務勞動,這樣的生活經驗,讓黃仁勳後來既使屢獲大獎、功成名就,總是抱持著謙虛與感恩的態度,並與一同工作的同仁分享榮耀。
陳文章也提到,近年世界有重大的變化,除了AI資訊新科技帶來生活上的影響外,也面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區域衝突等,台大學生除了要具備學系所專業,更要有無畏挫折、正直誠信、團隊合作及利他感恩的心態。
今天致詞的畢業生代表周承宏提到,在台大歲月讓他領悟,不只追求眼前的成功,也要明白生活並不完美,而須保持善良,真誠地對待身邊每一個人。他也期許自己在未來的人生中,面對每一個選擇,都會更清楚知道該相信什麼、該放下什麼,「大人才能做選擇,你不能全都要。」
代表國際生致詞的是來自德國的白莎莎(Elisabeth Kreitschmann),她提到自己來台後,逐一克服氣候、語言、文化的艱難挑戰,並在台大認知到團隊合作的意義,未來希望運用國際商業競賽的經驗,在台灣開創永續時尚品牌。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輝達財報超乎預期股價飆漲24.4%,投行大舉上調目標價,AI帶動台積電等半導體類股走高
- 輝達營運展望佳助攻台積電市值重登14兆,陸行之:以前「一顆蘋果救台積電」,現在救世主要換人做了
- 日本公布23項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黃仁勳警告美中晶片戰升級恐嚴重傷害科技業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羅元祺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