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違約倒數7天,拜登與麥卡錫敲定最終版債限協議,草案定31日表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政府預計最早於6月5日出現債務違約,而昨天協商出現進展,讓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遠離史上首次無法履行償債義務窘境。不過,協商雙方為解決危機所作的各項妥協,除了讓共和黨強硬右派不滿,也讓民主黨進步派抗議連連。
拜登麥卡錫就美債務上限達原則性協議,草案定31日表決
(中央社)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證實,已與白宮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原則性協議,並表示他預期國會將在31日進行表決。
《法新社》報導,麥卡錫表示,他今(29)日會與總統拜登再次會談,並監督法案的最終措辭,還說眾議院將「在週三(31日)進行表決」。
美國政府預計最早於6月5日出現債務違約,而昨天協商出現進展,讓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遠離史上首次無法履行償債義務窘境。
不過,協商雙方為解決危機所作的各項妥協,除了讓共和黨強硬右派不滿,也讓民主黨進步派抗議連連。
經過數週來激烈談判,白宮與共和黨國會議員的這起協議將允許政府進一步調高現有的31兆多美元債務上限,以避免倒債引發的嚴重後果,包括信用評等調降、可能的經濟衰退,以及數百萬人失業等。
麥卡錫昨晚發推文說:「我剛剛和總統通電話。在他浪費時間、拒絕談判數月之後,我們達成一項對得起美國人民的原則性協議。」
《路透社》報導,這項協議將提高債務上限兩年,同時限制這段期間內的政府支出,也包括加強部分反貧困計畫的工作要求。
拜登和麥卡錫昨晚通電話90分鐘,就這項協議進行協商。
拜登在聲明中稱這項協議是「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他說:「這項協議代表了妥協,這意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這是執政的責任。」
麥卡錫在國會山莊(Capitol Hill)對記者說:「為了完成法案的起草,我們今晚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麥卡錫表示,他預計將在明天完成法案的起草,然後與拜登會談,並在31日就協議進行表決。
麥卡錫指出,這份協議做出「歷史性減支,讓民眾擺脫貧困進入勞動市場的重大改革,並控制政府的過度干預」,且協議中「並不包含新稅,也沒有新的政府計畫」。
拜登麥卡錫敲定最終版債限協議,爭中間派議員支持
(中央社)距離美國政府首次債務違約僅剩數天時間,總統拜登和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今天就提高舉債上限的協議達成最終版協議,現將致力爭取跨黨派議員的支持,讓協議於下星期過關。
綜合《美聯社》和《法新社》報導,拜登今天表示,提高美債上限的最終版跨黨派協議現將送交國會。他並敦促「參眾兩院通過這項協議」。
拜登在白宮對媒體表示:「我認為這是向前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他說:「這避免了災難性違約的威脅。」
民主黨籍的拜登和共和黨籍的麥卡錫昨晚進行會談,雙方談判代表趕著起草法案,好讓國會議員檢視妥協方案。
由於協議所做的各項讓步不太可能贏得強硬右派和極左派議員的支持,拜登和麥卡錫正極力爭取中間派議員的力挺,盼國會能在潛在違約的6月5日大限之前針對協議進行表決。
拜登敦促國會兩黨議員齊心協力迅速通過法案。他說:「議長和我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唯一的出路是達成跨黨派協議。」
妥協方案包括削減支出,但某些議員可能會在細看內文後有所不滿。拜登從德拉瓦州返回白宮後告訴記者,他相信法案會送到他的辦公桌上。
麥卡錫和其他共和黨籍國會領袖今天盛讚這起協議為「歷史性的一系列勝利」。
美債限協議國會能否過關,拜登麥卡錫都有信心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和聯邦眾議院共和黨籍議長麥卡錫今天雙雙表示,有信心推動國會達成債務危機協議,以避免災難性違約,儘管兩黨都有部分國會議員對此抱持懷疑立場。
《法新社》報導,經數週緊張磋商後昨天達成的原則性協議提供一條懸崖勒馬的途徑,但是要在政府資金用罄前讓國會兩院通過將是艱難任務。
拜登指出,他將於當地時間下午3時與麥卡錫談話,「以確定沒有漏掉任何細節」。
被問到是否存在任何癥結時,拜登回答,「沒有」。他告訴記者:「我認為情況挺好的。」
下一步將是擬定立法案文,在麥卡錫定31日交由眾議院進行表決之前,恐遭共和黨籍議員仔細審查。
但是時間不等人,財政部估計支付帳單和債務的聯邦資金開始用光、美國陷入債務違約的「X日」(X-date)落在6月5日。
麥卡錫今天告訴《福斯電視網》(Fox),在開支限額的議題上取得重大勝利,並且堅稱95%眾院共和黨議員對此「非常興奮」。
This responsible debt limit agreement reduces overall spending, reduces non-defense spending, and reduces the deficit—unlike any debt limit increase in recent history. pic.twitter.com/81bJbqufsH
— Kevin McCarthy (@SpeakerMcCarthy) May 28, 2023
「也許這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所有需求,但它朝向正確方向邁出一步,沒有人想得到我們會落得今天這番境地。」
但是極端保守「眾議院自由黨團」(House Freedom Caucus)成員紹普(Dan Bishop)在推文中張貼嘔吐的表情符號,為共和黨內反對意見定下基調。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美財長將債務違約大限推遲至6/5,兩黨獲額外喘息空間,協商出現些微進展
- 美債恐違約全球剉咧等,國庫最快6月枯竭,拜登與共和黨領袖5/9會談
- 葉倫警告美國聯邦債務上限危機迫在眉睫,美債違約將導致哪些災難性後果?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