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居世界第一,但它能就此成為全方位的超級大國嗎?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居世界第一,但它能就此成為全方位的超級大國嗎?
「人越多,國家便越強大,這是很19世紀的想法。」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雖然被西方視為關鍵的地緣政治伙伴,但北京手握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之一,這意味著它在這個組織中,幾乎對一切重大決策均有包括否決在內的決定權。過去數十年,印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去改變此局面,可沒有人成功過。

根據聯合國數據,印度剛剛超越了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那它能跟這強大的鄰居匹配——甚至超越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

在經濟規模、地緣政治影響力與軍力方面,北京仍然游刃有餘,但專家們認為,這一格局正在改變。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克爾・斯澎斯(Michael Spence)認為,印度的高光時刻來臨了。

這位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榮休院長暨教授對BBC說:「印度終將能與中國匹配。中國經濟會放慢,但印度不會。」

但印度也面臨挑戰。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幾乎比印度大上五倍之多,印度僅排名第五。

印度中產階層規模相對較小,需要下重本投資教育、提升生活標凖、實現性別均等和經濟改革,以實現「中國式」爆發增長。

要當世界超級大國,光靠人口和經濟還不夠格,還要看地緣政治與軍事力量——印度在這些方面還望塵莫及。

軟實力也會起關鍵作用。印度的寶萊塢(Bollywood)電影工業在國際上宣傳本國方面甚具效率,還在網飛(Netflix;奈飛)上打破了好些紀錄。

但另一邊廂,也有所謂的華萊塢(Chinawood)——中國電影行業蓬勃發展,2020年首次取代好萊塢,登上全球最大票房寶座。2021年,中國衛冕成功。

印度的經濟勢頭

圖表:印度與中國人口變化

Photo Credit: BBC News

目前,印度每天誕生8.6萬個嬰兒,中國則是4.94萬個。

出生率偏低中國人口已開始收縮,預計在本世紀末可能跌破10億。

聯合國指出,印度人口將持續增長至2064年,從目前的14億增加到2064年的17億。

這會讓印度享受「人口紅利」——經濟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加而急速增長。

美國紐約新學院印度中國研究所(India China Institute, The New School )所長馬克・弗雷澤教授(Prof Mark Frazier)說:「印度1990年代增量改革如今開始分紅了,但關鍵在於其勞動力隊伍所接受的教育有多高,有多健康,技術能力有多強,還有他們有多大能力貢獻經濟。」

印度近月吸引到蘋果和富士康這樣的主要跨國企業落戶,但其內部官僚主義與政策朝令夕改所造成的不穩定嚇怕了一些國際投資者。

弗雷澤教授補充說,「人越多,國家便越強大,這是很19世紀的想法。」因為還有別的因素要考慮進去。

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數據,目前印度勞動人口(14至64歲)中,只有一半在勞動,或在求職。

只看女性的話,比率更跌至25%——中國的是60%,歐盟則是52%。

經歷1980與1990年代的連串改革,中國經濟規模增長超越了所有國家。但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人口老齡化和與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相互疊加,正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已超越中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這樣的勢頭還將持續。

圖表:中國與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比較

Photo Credit: BBC News

那麼,經濟增速放慢是否意味著中國將走向邊緣化?

斯澎斯教授解釋說:「要是中國維持增長4%到5%直到2030年,那將是個驕人成就。大家也許會想,對於一個經濟增速8%到9%的國家來說這是一種糟糕的減速,但這樣其實不太對。」

「中國現在更像美國,我們從未有過8%、9%、10%這樣的增長率。他們將要依賴生產率的提升。我想他們做得到,因為他們對教育、科學技術等做了巨額投入。」

中國的軍事擴張

中國與印度都是核大國,這讓他們在國際博弈上佔有戰略先機。

據美國科學家聯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估算,北京的核武器庫規模是新德里的2.5倍。

圖表:不同國家擁有核武器(核彈頭)數目

Photo Credit: BBC News

中國比印度多近60萬兵力,且重點投資建設國防工業。

弗雷澤教授說:「印度非常依賴俄羅斯,引進了他們的技術與專長,中國則毫無疑問做了許多科研,自主研發軍事基礎建設。」

中國在國防軍工領域有明顯優勢,印度則傾向與歐洲和美國維持良好關係,那裡有的是世界絕大部分軍事力量。

弗雷澤教授補充說:「印度可以成為印太地區的一個重要戰略伙伴,美國政府正圍繞中國建立某種安全區,這不僅包括東亞,還包括南亞;不僅包括西太平洋,也包括印度洋。」

圖表:中國與印度武裝部隊比較

Photo Credit: BBC News

地緣政治的選擇

印度是本年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東道主,當擁有全球85%財富的國家的領袖坐在談判桌上時,印度似乎有了推銷自己的機會。

自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北京與各世界強國的關係日趨惡化,但從俄羅斯到南非,從沙烏地阿拉伯到歐盟,中國仍然是超過120個國家的主要經濟伙伴。

伴隨著投資數萬億美元的「一帶一路」項目而來的,是中國在海外的政治影響上更加游刃有餘。

印度雖然被西方視為關鍵的地緣政治伙伴,但北京手握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之一,這意味著它在這個組織中,幾乎對一切重大決策均有包括否決在內的決定權。

印度總理莫迪(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G20日本大阪峰會上(28/6/2019)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印度總理莫迪(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各自面對著截然不同的挑戰。

過去數十年,印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去改變此局面,可沒有人成功過。

弗雷澤教授說:「我不會尋求當上安理會的新常任理事國,縱使我們都很清楚,讓一場在1945年結束的衝突當中勝利的國家繼續經營全球安全秩序是毫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