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印尼國父蘇卡諾打造的「建國五原則」,竟與「三民主義」有關?

印尼國父蘇卡諾打造的「建國五原則」,竟與「三民主義」有關?
印尼首都雅加達特別行政區獨立廣場上的國家紀念塔與革命英雄紀念雕塑。Photo Credit:楊俊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蘇卡諾深知印尼人民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建國共識,必須建立一套適合「印尼特色」的政治哲學進行整合,於是參酌孫中山先生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精神,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民主與博愛等原則。

每年6月1日是印尼國定假日「潘查西拉誕生日」(Hari Lahir Pancasila),又稱「建國五原則紀念日」,是與8月17日的「印尼獨立紀念日」並列為全年唯二與政治紀念有關的節日。其餘國定假日則多與宗教紀念相關,包括:伊斯蘭教的5大節(登宵節、開齋節、宰牲節、回教新年、穆罕默德誕辰),印度教的沈思節,佛教的衞塞節,以及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與耶誕節等3大節日,再加上元旦新年、農曆春節與勞動節,全年共計15個國定休假日。

「潘查西拉」的誕生過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荷屬東印度」(Hindia Belanda)日佔時期的日本佔領當局,為了利用印尼的天然資源鞏固後勤補給,以期達到「現地自足」與「以戰備戰」的戰略目標,提出建立所謂的「亞洲共榮圈」及「印尼人治理印尼」等統戰宣傳,積極籠絡具有影響力的印尼國族主義領袖、伊斯蘭組織領導及傳統王公貴族等勢力,同時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局急轉直下的劣勢,為了進一步爭取印尼各界民心、安撫國族主義份子、削減英荷列強在印影響力與鞏固後勤補給等主客觀因素,遂於1945年3月由日本佔領爪哇的第16軍宣佈成立「印尼獨立籌備調查委員會」(印尼語:Badan Penelidik Usaha-usaha Persiapan Kemerdekaan Indonesia,BPUPKI)做為協調機構,名義上負責制定印尼建國憲法與籌備未來獨立自治等前置工作。

1934年印尼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的蘇卡諾(Soekarno),遭到荷蘭殖民政府流放至印尼「佛羅倫斯島」(Pulau Flores)中部的「恩德」(Ende)地區,在此4年的流放期間,蘇卡諾開始思考與構建印尼獨立後的國家藍圖;蘇卡諾深知荷蘭殖民政府利用印尼國內種族多樣與宗教多元等分歧特點,不斷分化與製造人民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致使印尼人民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建國共識,因此必須建立一套適合「印尼特色」的政治哲學進行整合,於是參酌孫中山先生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精神,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民主與博愛等原則,提出一種融合宗教信仰、民族主義、人道精神、協商民主與社會正義等五大建國原則:「潘查西拉」(Pancasila)。

1945年6月1日「印尼獨立籌備調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閉幕當天,印尼獨立領袖蘇卡諾於會中,首次以「潘查西拉(Pancasila)的誕生」為題發表演說,強勢宣揚其融合「三民主義」與「法國大革命」等思想精華之「建國五原則」,高聲疾呼為了達到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之獨立建國目標,同時衡酌印尼具有族群、宗教與文化多樣性之先天條件,以及兼顧國內各種組織、團體與派系等本位主張,呼籲與會代表應當依據「潘查西拉」精神制定憲法,做為未來統一的「印尼共和國」之建國指導原則。

印尼國內約有700多個不同民族彼此融洽相處
Photo Credit:楊俊業
印尼國內超過300多個不同民族彼此融洽相處

1945年8月18日蘇卡諾與哈達(Hatta)等革命領袖在「雅加達藝術大樓」召開「印尼獨立籌備委員會」(Panitia Persiapan Kemerdekaan Indonesia,PPKI),準備在會中進行「1945年憲法」討論案與正、副總統選舉案等議程,會前呼聲最高的正、副總統人選蘇卡諾與哈達,兩人均擔心倘若依據「雅加達憲章」(Piagam Jakarta)擬就而成的憲法序言,其中敘明「穆斯林有義務遵從伊斯蘭教法」(dengan kewajiban menjalankan syariat Islam bagi pemeluknya,又稱「七字原則」)的規定,恐將會對印尼國內非穆斯林等少數族群造成壓力,恐將疏離對國家大一統的向心力,因此哈達設法以「維護民族團結」與有利國家統一等論調,積極遊說與會的穆斯林組織領袖,刪除在憲法序言中提及的「七字原則」。

在此次會議期間,蘇卡諾和哈達被順利選為印尼獨立後的首任總統與副總統,與會代表亦協商同意刪除在憲法序言中的「七字原則」,並通過由與會成員之一的峇里島代表提議,以主流宗教都能接受的「上帝/神明」(印尼語:Tuhan)用語,替代原於「潘查西拉」第一條內使用的「阿拉」(Allah)一詞,藉以降低隱喻特定信仰的宗教色彩,有利避免產生認同分歧,達到維護民族團結的目的;上述提議雖然已在會上獲得與會成員同意,但是當「1945年憲法」正式頒行時,其中的「七字原則」等建議卻仍保留並未作更改。

然在1949年「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憲法」取代「1945年憲法」之後,新憲內容雖與前者相似,但其序言已刪除了「七字原則」的伊斯蘭教法義務,但隨後在1955年為制定永久憲法召開的「印度尼西亞制憲議會」,伊斯蘭主義派系再度堅持要恢復序言中的「七字原則」,致使制憲過程陷入僵局,於是蘇卡諾總統在1959年7月9日發佈命令,直接解散制憲議會,並恢復了沒有「七字原則」的原憲法。但是蘇卡諾為了安撫國內伊斯蘭組織的不滿情緒,一再強調「雅加達憲章」就是「1945年憲法」的基石,兩者本質相同,關係密不可分,雖然「1945年憲法」對於「雅加達憲章」略有修正,但是憲法序言第四段所載的「潘查西拉」表述一致,但是唯一差別在於憲章不具備法律效力。

印尼盾各版鈔圖上的潘查西拉國徽與首任總統蘇卡諾(左)與副總統哈達(右)兩人肖像
Photo Credit:楊俊業
各版印尼盾鈔圖上的「潘查西拉」國徽與10萬印尼盾上的首任印尼總統蘇卡諾(左)與副總統哈達(右)等兩人肖像。

「潘查西拉」的政治哲學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