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農委會推出「遊蕩犬隻移置試辦計畫」,但若沒有人力與收容空間都是空談

農委會推出「遊蕩犬隻移置試辦計畫」,但若沒有人力與收容空間都是空談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農委會提出「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內容包含區域內「禁止餵養」、「家犬管制」、「社區遊蕩犬誘捕認領養」外,也包含「野犬移除」。台灣之心樂見農委會願意為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衝突尋求解方,但過於倉促的前置作業,不僅容易失敗,同時也更加激化社會的對立與紛爭。

2017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邀請台灣之心執行為期4年的犬隻族群控制計畫,在此計畫中,我們為398隻母犬及118隻公犬完成絕育,同時與高雄動保處合作,針對162隻送養可能性較高的犬隻進行移除及後續送養。

依據清華大學顏士清教授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平均母犬絕育比例已達大約85%。而犬貓絕育(TNVR)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抑制新生犬貓出生。而在該報告中也看到其成效,「相較於張學文等(2018)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區發現100隻新生幼犬紀錄,本計畫總共只發現1隻,顯示TNVR行動在抑制犬隻出生的成效十分顯著。」絕育造成的改變確實只有讓犬隻喪失繁殖能力,犬隻族群隻數雖然沒有明顯下降,但也沒有明顯上升。新生幼犬數量大幅下降,確實已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但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像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這樣犬隻數量已經嚴重到發生與野生動物衝突、甚至人犬衝突的地方,在此時引進犬隻絕育作為解決方式,已經緩不濟急,但仍是不可捨棄的步驟。

而衡酌大規模移除與大規模絕育,各有其優缺點(而有效的前提都是高強度、大規模的執行):

  • 區域內大規模移除:可以立即減少當地犬隻族群,減量效率高,但後續需要足夠的收容空間;且若強度不足就完全失去效果,因為既存犬隻依然具有繁殖能力,可以把數量生回來。
  • 區域內大規模絕育:在沒有足夠的收容空間下,仍然可以執行的因應方式。大規模執行可以馬上抑制族群增長,但若要看到犬隻族群明顯下降,需要較長的時間。

遊蕩犬貓議題相當複雜,不適宜用一種解法就完全套用。實務上應考量現有資源及施作地點去搭配執行。農委會未曾考量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持此次試辦計畫,對一直以來的困境視而不見,恐淪為紙上談兵,徒增對立。

也呼籲每位關心流浪動物及野生動物的人,嘗試理解不同立場的聲音與擔心。避免散播不實、造假的訊息,造成更深的誤會與對立。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