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韓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失敗,日韓第一時間發布空襲警報引發民眾恐慌

北韓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失敗,日韓第一時間發布空襲警報引發民眾恐慌
韓國民眾觀看北韓發射軍事偵察衛星的新聞|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譴責了衛星發射,指出不管是不是發射飛彈,北韓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的任何發射,都已經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北韓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炳哲表示,由於美國和韓國於5月25日開始再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迫使北韓政府必須做出行動,以收集敵方的軍事訊息。

綜合《路透社》與《CNN》報導,北韓於今(31)日,發射用以監視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進入太空,結果以失敗告終,衛星與推進器皆墜入大海。韓國軍方表示已打撈回部分墜入海中的零件,北韓官方媒體則表示,北韓會在修正失敗原因後,再度發射偵察衛星。

此外,日本與韓國因應北韓發射衛星,都在今日發布了緊急警報。日本啟動全國瞬時警報系統(J-Alert),指出北韓疑似發射彈道飛彈,呼籲民眾到建築物內或地下避難。韓國則發布了「總統級警報」要求市民為可能的疏散做好準備。兩國都在發布警報不久後收回訊息,也引發民眾熱議。

北韓發射偵察衛星失敗,恐會在6月11日前再度發射

綜合《路透社》《CNN》報導,北韓於5月31日發射「千里馬一號」偵察衛星以失敗告終,北韓官方指出,此次發射失敗是因為「二級發動機啟動異常而失去推力」所致。這也是北韓自2016年以後,首度發射軍事衛星的嘗試,若此次行動成功,將會使北韓史上第一次,成功將軍事偵察衛星送入太空。

GettyImages-1494705464
韓國軍方打撈墜落零件的畫面|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北韓曾表示,自己會在5月31日至6月11日期間,發射其首顆軍事偵察衛星,以加強對美國軍事活動的監測。北韓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炳哲指出,由於美國和韓國於5月25日開始再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使北韓政府必須做出行動,以收集敵方的軍事訊息。

在異常坦率的坦誠技術故障後,北韓也表示,北韓國家宇宙開發局(NADA),將調查導致發射行動失敗的「嚴重缺陷」,並再克服這些缺陷後儘快進行第二次發射。韓國總統辦公室官員指出,韓國預期北韓在6月11日之前,很有可能再次進行發射嘗試。

由於此次衛星發射使用的技術,與彈道導彈發射的技術幾乎相同,而使用彈道導彈發射技術違反聯合國的規範,因此北韓的行動也引來美國、日本與韓國的嚴正批評。

日本外務省表示,美國、日本與韓國在北韓發射偵察衛星後通過電話,三國都在通話中強烈譴責北韓的行為。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也補充,日本政府已經通過中國的外交管道,向北韓提出申訴。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也譴責了衛星發射,指出不管是不是發射飛彈,北韓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的任何發射,都已經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分析師戴維斯(Malcolm Davis)指出:「北韓在太空上的行動一直失敗,這表明儘管其軍事彈道導彈的能力正在發展,但其太空發射的能力,並沒有以同樣的速度發展。」

戴維斯補充:「這很奇怪,因為太空發射與彈道導彈發射的技術,在許多方面極其相似,但北韓在對彈道導彈發射的發展上,卻明顯比太空發射更為成功。」北韓過去兩年中進行了數十次彈道導彈試射,分析人士表示,這些試射表明北韓的導彈發射技術已經成熟。

韓國、日本發布警報又收回,引發民眾恐慌及熱議

根據《路透社》報導,北韓發射衛星前,日本與韓國發布了罕見的空襲警報和手機警報,尤其是韓國首爾的居民感到非常不安。

韓國首爾的警報於早上6點32分響起,政府發布了「總統級警報」,要求市民為「可能的疏散做好準備」。「警報」和「疏散」也立即成為韓國推特上最熱門的話題,許多發布推文的用戶都積極試圖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尋找疏散區域。

韓國民眾李珠妍(音譯)表示:「我當下非常恐慌。911忙線、網路速度也很慢,我有一個9個月大的孩子。雖然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過我正準備帶著我的孩子前往地下室避難。」

另一名民眾金正鉉(音譯)指出,他認為政府發布的警報過於簡單,容易造成混亂,他表示:「即使警報必須很簡單,但那條警報訊息也必須要說明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們應該要去哪裡。」

許多首爾的上班族都表示,接到警報的時候他們正在上班途中,他們都很認真的考慮是否應該要盡快去提出現金,或是囤積民生用水。

大約10至20分鐘後,政府發布了第二個警報,表示內政部發布的警報有誤。根據《CNN》報導,首爾市長吳世勳隨後為錯誤發布警報所造成的混亂道歉,並補充政府將努力完善警報系統,以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

然而,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教授伊斯利(Leif-Eric Easley)認同政府先發布警報的行為,他指出:「如果政府不為公共安全盡一切努力,將會受到更多批評。」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