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影評】廖克發紀錄片《KAREN》鏡頭下的印裔少年,困境中淡然地訴說著痛楚

【影評】廖克發紀錄片《KAREN》鏡頭下的印裔少年,困境中淡然地訴說著痛楚
《KAREN》劇照。Photo Credit: 南方影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紀錄片導演廖克發的透過細膩鏡頭,刻畫馬來西亞弱勢印裔「日常」的內外困境,不僅是聚焦國家制度的壓迫,也從長時間追蹤Vijay和Karen倆兄弟的生活故事,呈現在園坵(estate)長大的印裔少年所面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鏡頭固然是聚焦在個案,卻得以從個案真實的生活世界,洞悉馬來西亞深層的結構問題。

編按:本文含有紀錄片《KAREN》的劇透。《KAREN》是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2022年發行的紀錄片作品,曾獲2022年南方影展「南方首獎」。本文為作者王智霖於5月14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觀影後所撰寫。

同住一個屋簷下,有著不同的世界。

哥哥Vijay陽光外向,面對鏡頭侃侃而談,作為中心人物引領著觀眾瞭解馬來西亞印裔群體的貧窮生活及升學制度不公的問題。即使生活困苦,他勤奮向學,在校成績優異,立志日後想當醫生,充分展現想要擺脫當下命運鋼鐵般的意志。他帶著導演參觀校園,朋友師長對他愛戴有加,當望向他自信且自豪地指著校園中庭懸掛考取佳績學生的海報,自己站在顯眼的位置,夢想的翅膀正待展翅高飛。擋在他面前的,是國家教育體制的不公。

弟弟Karen性格則截然相反,面對鏡頭略顯腼腆,不善言語,常常在哥哥和母親接受訪問時,一再闖入鏡頭吸引注意。他熱愛運動,沒有上學,常常流連在外至深夜,與家庭成員時有衝突,對於未來沒有「遠大」的目標,隨遇而安。面對鏡頭,常常調侃母親偏愛哥哥,純真的嬉笑間似也道出一些隱微的黑暗:「與喝得爛醉欺負外婆的舅舅打架」。他帶著導演參觀與小夥伴在路邊搭起來的簡陋小棚子,打算瞞著家人賣漢堡賺錢。歸途時,鏡頭裡弟弟望向窗外的特寫,透露著哀傷及迷茫,似乎想透過黑夜的一點燈光,尋找安頓的所在。擋在他面前的,是弱勢印裔群體的家庭困境,貧窮、暴力、犯罪如影隨形。

他們在本該煥發無限可能的年輕生命時,就被迫承擔許多的壓力和責任。

被國家遺忘的印裔族群

以弟弟名字為題的紀錄片,耗費數年時間,柔情且無奈地把馬來西亞弱勢印裔家庭各方面艱困的現實因素,統統壓縮在近二小時的片長。導演廖克發透過細膩鏡頭,刻畫弱勢印裔「日常」的內外困境,不僅是聚焦國家制度的壓迫,也從長時間追蹤倆兄弟的生活故事,呈現在園坵(estate)長大的印裔少年所面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作者按:文中的「園坵」,泛指橡膠園內的社區。在馬國獨立前的英殖民時期,英殖民政府引入大量印裔勞工進入馬來半島從事割膠工作,由於他們的生活多遭資方剝削,印裔族群幾乎沒有機會學習新技能和接受良好教育,因此極度依賴僱主所提供的住房和工作機會。即使在獨立以後,大多橡膠園開始發展成鄉村市鎮,印裔族群因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因此許多印裔家庭仍處於赤貧的生活水平。有關馬國印裔族群的現況,看參考「大馬青年社」的專文

鏡頭固然是聚焦在個案,卻得以從個案真實的生活世界,洞悉深層的結構問題。無論馬來西亞國家角度,抑或是微觀地從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來看,《Karen》這部紀錄片都儼然呈現一種雙向的敘事及結構。國家-民族、母親-兒子、哥哥-弟弟,二元對立而又相互共生,生活在當中的每一個人,特別是不公體制下的犧牲及邊緣群體,現實和未來都已立下好幾道不可逆的阻礙:往後人生不管是向上或是向下的,都需耗上更多的力氣,一再掙扎去爭取難得的機會。

面對國家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那種切身的無力感,哪只是個案中的年輕生命所苦惱擾心?既是旁觀者,而又是參與者的觀眾,觀賞著《Karen》中母親、哥哥、弟弟三人的生命故事,是否能勾起許多的回憶及經驗,抑或是身邊就有許多「Vijay」和「Karen」,正仍在努力在暗夜中尋找光明?

karen-still2
Photo Credit: 南方影展
《KAREN》劇照:紀錄片主角Vijay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