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一場「贏不了的戰爭」?越南的亡靈在中東戰場借屍還魂

美國又一場「贏不了的戰爭」?越南的亡靈在中東戰場借屍還魂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眼看伊拉克就要變成第二個越南,美國至今仍不敢給出一個真心的承諾。40年過去了,越戰幽靈依然徘徊在美國的心中。

1974年8月9日,尼克森因「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被迫下臺,副總統福特接任美國總統。但由於越戰對美國所造成的巨大創傷以及水門事件的影響,原先承諾的援助受到國會反對,軍事援助逐漸減少,南越終歸戰敗。

自派遣地面作戰部隊參戰到撤出戰場,至少有55萬民美軍登入越南,其中死亡人數接近6萬人,總花費超過2500億美元。美國在越南20年的投射,到最後成了一場空,越戰成為了美國理想的幻影。

(相關報導:影像中的越戰:40年後,我依然記得登上直升機離開的那個早晨

越戰20年

越戰20年,歷經五任美國總統。

越南症候群

戰爭可以讓國家凝聚共識。國民只要同意戰爭是正義的,戰爭的經驗將可以團結整個國家。此外,戰爭的勝利更有利於國族意識的塑造。但美國在越南20年,最後不僅無法團結美國,還消耗了自二戰以來的美國士氣,甚至讓美國染上了「越南症候群」(Vietnam Syndrome)。

「越南症候群」在1970年代是指射從越南戰場回國的美國大兵的生心裡創傷症狀,從現代醫學角度,就是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到了80年代,隨著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和雷根總統的廣泛使用,「越南症候群」逐漸走出醫學語彙並開始帶有政治意涵。其指射美國不願派遣地面部隊參與海外戰鬥,只因為害怕再度身陷戰爭泥淖並讓政府失去民心。

後越戰時代的美國社會,許多從戰場回國的大兵有無法重新融入美國社會的狀況。他們不僅成為社會不安穩的來源,同時也造成更多美國人對戰爭產生負面想法。新聞媒體、電影與戲劇裡充斥著這些戰場英雄淪落為暴力分子、毒蟲與精神病患的情節。電影《歡迎你回來,孩子》(Welcome Home, Soldier Boys, 1971)和《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6)等就是在講述此類主題。

(《歡迎你回來,孩子》:越戰退伍軍人在小鎮開槍)

(《計程車司機》:你在跟我說話嗎?)

面對排山倒海的厭戰心理與戰後創傷,政治人物與影像工作者紛紛嘗試透過非歷史的角度重新翻轉越戰觀感。在影視上,《第一滴血》系列(Rambo series)電影將越戰變成一個純然的美國戰爭,越南因素完全被拋諸螢幕之外。藍波熱血堅毅的形象,成功從戰爭中拯救出人質,重新喚起了美國的男子氣概,一掃越戰失敗的陰影。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則是另一種敘事的手法,透過阿甘輕鬆無厘頭的眼光,輕輕的帶過越戰的苦澀,使其轉化成一段美國成長的小插曲。

(《阿甘正傳》:華盛頓反戰集會)

在政治上,總統雷根在1981年2月授予越戰退伍軍人國會榮譽勳章的場合指出:「他們沒有勝利歸來,並不是因為被打敗了,而是因為他們不被允許贏得勝利。」他的言談根本上暗示了,美國在越南投注相當多的付出,若非美國國會的阻饒,本應可以翻轉整個戰爭的態勢,因此錯就錯在國會扯政府後腿。

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的勝利,讓老布希總統(George H.W. Bush)大聲向世界宣告,美國終於擊退了「越南症候群」。這個想法也表現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美國人民支持政府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可是「越南症候群」真的被擊敗了嗎?美國真的走出越戰的陰影了嗎?

贏不了的戰爭

若越戰存在教訓的話,那越戰帶給美國最重要的教訓就是:那是一個「贏不了的戰爭」(an unwinnable war)。欠缺民眾的支持和清晰的戰略方針,美國對外的軍事行動將注定走向失敗。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去了,伊拉克與中東的秩序依然不見好轉。就像越南戰爭一樣,美國人早就忘記了伊戰的開戰理由,只是希望能早日從伊拉克撤出自己的軍隊,美國的「越南症候群」死灰復燃。2008年,歐巴馬(Barack Obama)因反對伊拉克戰爭而勝選總統。正如尼克森一樣,歐巴馬試圖讓伊戰伊拉克化,他並成功促成2011年美軍從伊拉克撤軍的目標。

但說也巧合,歐巴馬花了大半以上的任期想要將美軍從中東戰場上撤出,並進而轉向亞洲。但卻發現自己所面臨的情境和電影《教父》系列(The Godfather series)中年輕的Michael Corleone一樣:越想離開就越離不開。

今日,IS之火持續在中東燃燒。IS除了奪下伊拉克的拉馬迪外,同時也攻下了敘利亞的帕米拉(Palmyra),美國面臨是否繼續投射兵力在中東的爭辯中。與此同時,美國在敘利亞的問題上也亦是兩難,一方是不受西方歡迎的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府,一方則是伊斯蘭極端組織IS。支援阿薩德政府打擊IS,擔心會造成敘利亞內戰的擴大與惡化,但不支援敘利亞的話,眼看IS就要打到大馬士革(Damascus),半個敘利亞就要拱手讓給IS了。到底是打還是不打?美國進退失據。

「越南症候群」和「贏不了的戰爭」最後變成了一個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歐巴馬政府好不容易才讓美國大兵遠離中東戰場,面對IS的凶猛崛起,害怕失去民心與再度陷入戰爭泥淖而不願出兵,但卻又因為遲遲不願意出兵而導致IS逐漸坐大。在《沉靜的美國人》裡,Pyle因為過於天真理想而被殺死。在喧鬧的伊拉克,也有4200多位美國大兵變成真正「沉靜的美國人」,其數量遠超出911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