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朱家安:關於歧視、仇恨言論與言論自由的書單

朱家安:關於歧視、仇恨言論與言論自由的書單
Photo Credit: Unsplash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現代民主社會,我們期待言論自由帶來許多好東西,例如讓人類社群藉由完整的討論來明智、公平的決定社會前行的方向。就是因為語言和討論非常重要,我們才更需要看得見這些不中立之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對語言和討論更有警覺,讓這些工具帶來更多好處、更少悲劇。

文:朱家安

台大經濟系學生的歧視發言引起公憤,這篇介紹一些跟歧視、仇恨言論、言論自由有關的書給大家參考。以下我把這些書並列,說明他們在台灣相關議題上能帶來哪些幫助。

隱性偏見》:偏見的產地和治療手段

在中文世界裡,潔西卡.諾黛兒《隱性偏見》是我讀過討論歧視和刻板印象最完整的書。諾黛兒使用心理學研究介紹刻板印象的運作方式,讓讀者了解刻板印象為何構成歧視、構成哪些歧視。此外,他也介紹美國做了哪些努力來對抗歧視,並且考察這些「多元」計畫的有效性。

諾黛兒的描述具體、分析方式也相當有啟發性。舉例來說,若在一些情況下,直接造成傷害的並不是有問題的刻板印象,而是有問題的刻板印象影響人去做出有問題的判斷,那麼我們有機會藉由改變環境來避免這些判斷出現。黑人受到選擇性執法,是美國熱議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高壓的工作環境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使得美國的警察沒有餘裕依循真正的專業方式去判斷面前的人是否危險,那麼除了改變警察對黑人的刻板印象,或許改善工作環境也能減少警察歧視黑人的問題。

在關於歧視仇恨言論和言論自由的討論裡,這本書可以讓你正確的了解刻板印象運作的機制,並且更有想像力去發想各種解決方案。

異見的自由》:言論自由議題實務

我參與過很多關於言論自由的公共討論,在我看來這些討論往往沒有什麼進展,時間被花在釐清一些很基礎的誤解,像是「批評你並不侵犯你的言論自由」、「你有言論自由表達某個言論,不意味著那個言論是正確的╱不冒犯人╱在道德尚沒有疑慮」之類。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目前教育在言論自由議題上還著重太少,所以參與討論的人往往需要重新發明輪子,或者先把別人剛剛發明出來的奇怪形狀輪子拆掉。

安東尼.路易斯是美國資深司法記者,得過兩次普立茲獎。要避免前述情況,他的《異見的自由》可以幫上忙。這本書記錄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討論過程,豐富的細節能讓人更具體的了解言論自由議題底下種種該掌握的細節,例如:

  • 為什麼要用憲法保障言論自由?
  • 如何保護?
  • 這種保護對抗的是哪些種類的干預?
  • 政府通常會基於哪些顧慮而想要干預言論自由?
  • 言論可能造成哪些傷害?

我說,所以我存在》:語言是思想的框架

庫布拉.古慕塞(Kübra Gümüsay)是德國土耳其裔移民後代,是伊斯蘭教徒和女性,掌握很多種語言。在這本書裡,他說明文化如何限制語言、語言如何限制思考。語言並不客觀中立,而是社會當中掌握權力的人決定的。如果你在社會上很邊緣、缺乏影響力,那一些對你來說至關重要的概念或現象,可能遲遲沒有相應的語言來描述。

想一下:「體罰」、「家暴」、「性騷擾」,這些概念大多是20世紀中期之後才出現在中文裡,在這些概念出現之前,就不存在體罰、家暴和性騷擾嗎?當然存在,只是在這些現象底下受苦的人(女人和小孩)並沒有重要到讓社會覺得需要湊出語言來討論他們的經驗。

古慕塞討論的是土耳其裔女性伊斯蘭教徒在德國的經驗,和台灣的女性、原住民、移工、新住民當然是不一樣,但許多邊緣化的情況依然有類似格式。這本書可以打開你的眼睛和想像力,讓你更能預期和理解文化當中語言帶來的侷限,以及這些侷限在社會上的不均勻分布。

在關於歧視仇恨言論和言論自由的討論裡,這本書可以協助你比較務實的了解歧視仇恨言論和邊緣化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增加你看見別人的困境的能力,這會讓你的判斷更加踏實和準確。

不只是厭女》:語言如何做為武器

如果你在社會被邊緣化,你的語言很多時候幫不上你的忙,因為這語言不是為你設計的,是為其他更位於社會中心的族群。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身份在社會上相當強勢,語言對你來說的便利會高於其他人。例如說,在台灣通用的中文裡,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字眼羞辱女性、同志、原住民以及其他非主流族群,但要找到詞彙去有效的減損男性、異性戀、漢人的尊嚴,則相當困難。

著重於語言能帶來的壞效果,好像很負面,但這就是社會的現實。在《不只是厭女》當中,哲學家凱特.曼恩分析厭女情結,說明在社會當中,受到父權影響的人如何成為厭女者,去處罰那些試圖擺脫父權枷鎖的女性。在這當中許多處罰就是以語言為之,例如蕩婦羞辱、言語性騷擾等等。人類語言相當奧妙,當語言成為武器,也花招百出。有時候你甚至可以藉由讚美來厭女,例如稱讚某個女人願意為了丈夫的事業辭職在家帶小孩,「真是好太太」,在讚美的同時也豎立了好女人的標準,這些標準不只關於被你稱讚的女性,也約束了其他女性,就跟貞潔牌坊一樣。

對曼恩來說,厭女情結和性別歧視有不同功能,它們各司其職來維護父權。在關於歧視仇恨言論和言論自由的討論裡,這本書不但讓你更完整的了解歧視的內在結構,也能協助你辨認人類常用語言來做的一種壞事,當你有此敏感度,就更能看出那些偽裝成善意討論的權力壓制。

知識的不正義》:言論權力不是人人都有

權力的差異是許多議題的核心,若一個人對此無意識,就無法了解別人在意的點。前面許多作者已經說明,語言帶來的權力分布並不均勻,哲學家 米蘭達.弗里克以兩個方向加入這個說明。

古慕塞提到,社會的主流語言不是為所有人設計的,而是為社會中心的族群設計的。如果你遭遇性騷擾,但社會上還沒有「性騷擾」這個概念,那你如何求助呢?當社會上現成的概念不足,使得你難以理解或談論你這個族群會遇到的特別困境,那麼你就落入弗里克所稱的「詮釋的不正義」。在《知識的不正義》裡,弗里克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分析來說明「詮釋的不正義」,並指出一些可能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