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鄉人2:異鄉未能變家鄉,離開前最後一眼是陌生的上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形容,當時她從社區離開並前往機場時,感覺自己就像Netflix影集《今際之國的闖關者》故事中主角的經歷一樣,原本應該是熟悉而熱鬧的街道,人潮卻在一夕之間都消失了,整個城市變得好安靜,甚至有些恐怖。
上海解封1年,中國也已全面解除疫情管制,封城那2個月對於在上海生活的人到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的人生軌跡發生了什麼變化,又是如何看待上海這座城市?
(中央社)「到現在都還記得離開上海那天,路上幾乎沒人。這是我生活好多年的上海嗎?」即便已回日本一年,林(Hayashi)小姐仍難忘當時的景色,這也是當時不少離開上海的外國人共同的記憶。
林是一間日本企業派駐在上海分公司的員工,2019年年中到上海赴任,派駐時間3年。
2022年5月上旬,她按照原定計畫,預先買好了機票,提著兩大箱行李,簽署了「不再返回社區的切結書」,終於從漫長的封控中解脫,先是前去預約好的醫療院所做核酸篩檢並取得陰性報告,接著前往浦東機場,踏上回家的路。
在上海解封1週年前夕,林接受《中央社》採訪並回憶急忙離開上海的經歷與感受時提到,至今都無法相信上海會變成那個樣子,「路上幾乎沒人、死氣沉沉的,這和我生活好多年的上海完全不同。我從來沒有想過,上海給我留下最後的記憶是一個如此陌生的城市。」
林形容,當時她從社區離開並前往機場時,感覺自己就像Netflix影集《今際之國的闖關者》故事中主角的經歷一樣,原本應該是熟悉而熱鬧的街道,人潮卻在一夕之間都消失了,整個城市變得好安靜,甚至有些恐怖。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是改編自漫畫的影集,敘述原本在熱鬧的東京澀谷街頭玩樂的主角,無意間穿越到了異世界,行人與車輛瞬間全數消失,原本熙攘往來的街頭陷入一片死寂。
前一陣子,林透過社群軟體告知《中央社》記者,她當時在上海的職位,空了將近一年,終於有公司的後輩要接手,近期將從日本出發至上海赴任。
在疫情期間,中國各地不時傳出因為疫情而封城,並且大規模興建方艙醫院、全員篩檢等措施,使得人心惶惶。然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包含上海本地人與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外國人卻一直堅信著「就算全中國都封了,上海也不會封,畢竟上海不是中國的上海,而是世界的上海。」
這樣的自信或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根源,令上海封城的反作用力超出預期,甚至在過去一段時間中,成了令人想要遠離上海的「推力」。

在上海一間日企擔任中階主管的松村,和《中央社》記者分享了他過去一段時間的觀察。
他說,去年下半年間確實有幾位派駐在上海的同事申請調回日本,此外,原本計畫到上海赴任的日本同事,也有人推遲了出發時間,或是以不同理由向母公司回絕派任。
松村認為這樣的心態變化當然與上海封城,以及解封後各項趨於嚴格的防疫措施有關,畢竟去年開始,包含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已經逐漸放寬防疫管制措施,「雖然中國並未放寬,但普遍認為上海是相對比較開放與自由的城市,不太會受疫情與嚴格封控措施影響。沒想到連上海都會封,這自然令不少人擔憂、失去信心。」
他也提到,就他所知這樣的憂心不只是存在於日本企業,一些互有往來的上海外資企業相關人士,都曾表達過公司遇上了這樣的狀況。
來自新加坡,從事貿易相關工作,今年40多歲的允中最近再度回到上海,他也是被上海封城「嚇到」因而選擇在去年下半年暫時離開上海的外國人之一。
他告訴《中央社》,當初選擇暫離,一方面確實是因為上海封城造成影響,很擔心又會再來一次,另一方面則是他的工作性質本來就會在世界各地到處跑,隨著世界各國都已經逐步恢復正常,當然得去看展、參展以及拜訪一些生意上有所往來的夥伴。
在中國全面鬆綁疫情管控措施後再次回到上海,允中坦言中國仍是重要的市場,而且在這裡也有不少合作夥伴,不可能因為疫情就放棄。
然而他也提到,因為疫情讓電子化、遠距化的工作模式逐步普及,過去將近1年的時間即便沒有在上海,仍能遠端聯繫處理上海等地相關的業務,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因此目前計畫將辦公室搬回新加坡,有需要的時候再飛來中國就好。這趟來上海也算是跟一些合作夥伴打聲招呼,說明一下未來計畫。」
雖然中國的管制措施已經鬆綁,上海早已恢復疫情前的日常,然而也有不少外國人如允中一樣,重新思考自己與這座城市間的關係。
林提到,前一陣子,公司曾探詢有沒有意願再到上海派駐一段時間,不過被她拒絕了。她說,「之後當然還是會想要到上海,只不過是以觀光旅遊的身分而非工作。我希望能創造新的回憶,用熟悉的上海蓋掉現在記憶中陌生的上海。」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