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長透露中美有意恢復軍事對話機制,李尚福呼籲美方拿出誠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拒絕讓中美防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面,外界關注兩國缺乏軍事溝通,但新加坡國防部部長黃永宏透露,雖中美防長沒有正式會面,但他們曾在餐宴上對話交流。中國防部長李尚福表示,對中美軍事對話持開放態度,但這需要美方拿出誠意;美國防部長奧斯汀則回應,對話不是「獎賞」而是「必須」,有多一點的對話,就越能避免衝突。
(中央社)中國拒絕讓中美防長本週末在新加坡會面,外界關注兩國缺乏軍事對話溝通;但新加坡國防部部長黃永宏透露,中美防長個別與他談話時,都表示希望能恢復原有的對話機制。
第20屆「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正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美中競爭加劇之際,中國拒絕美國提出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中國防長李尚福在場邊舉行雙邊會的提議,兩國軍事對話機制受到關注。
香港《星島日報》今天報導,黃永宏3日透露,李尚福及奧斯汀個別與他談話時,都表示希望能恢復原有的對話機制,但是何時恢復和怎樣才能有效的進行,須中美雙方自行決定。
黃永宏表示,雖然中美防長之間沒有正式會面,但是他們彼此的確曾經見面,在2日的晚宴上同桌,午餐時也坐在對面,聽到彼此談話。希望這能讓他們初步知道彼此的想法,待最終接觸時能派上用場。
奧斯汀3日在「香格里拉對話」亞洲安全會議表示,美國有決心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會持續維持強大的嚇阻力,並呼籲北京與美國進行軍事對話,「現在就是對話的合適時機」。
而李尚福今天演講時則指中美關係事關全球戰略穩定,也是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條原則才是中美兩國正確相處之道。
李尚福在3月被任命為中國新任國防部長,但2018年他時任軍委裝備發展部長時因涉及與俄羅斯軍火商的「重大交易」,包括中國於2017年購買10架蘇35戰鬥機、2018年採購S-400地對空飛彈系統,依美國「以制裁反制美國敵人法案」被列為制裁對象迄今。
李尚福稱對中美兩軍對話持開放態度,籲美拿出誠意
(中央社)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今天在「香格里拉對話」表示,對中美軍事對話持開放態度;中國一直尋求與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但這需要美方拿出誠意,推動兩國兩軍關係止跌起穩。
「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亞洲安全會議2日起一連3天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昨(3)日在大會發表演講,而3月接任中國防長的李尚福則在今天針對「中國的新安全倡議」發表演講。
李尚福在演講中以不點名的方式劍指美國表示,「有的大國提出印太戰略」,但中國認為,不論什麼戰略都不能以意識型態劃線,建構排他性的軍事同盟,試圖推進亞太北約化,本質就是綁架地區國家、渲染衝突對抗。
他也呼籲各國加強戰略溝通並說,中國將繼續深化與各國軍事交往、建立更緊密的安全夥伴關係,以軍隊和國防部門高層交往為引領,推動直通熱線建設,透過談判協商解決海上問題、陸上邊界問題。
他指出,中國將繼續與東協國家攜手加快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推進海空安全磋商,持續完善海上意外相遇規則。
李尚福也重申北京對中美關係、台灣議題及南海情勢的立場。他說,中美關係攸關全球戰略穩定,不可否認,「如果中美發生激烈衝突對抗,那將是世界不可承受之痛」。
他說,中美制度不同、差異很大,但這不妨礙雙方求同存異、發展雙邊關係,基於共同利益深化合作。「中方一直尋求與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但這需要美方拿出誠意,言行一致,推動兩國兩軍關係「止跌起穩」。
他表示,世界足夠寬闊,可以容納中、美在內的地區各國共同發展,「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3條原則才是中美相處之道,希望美方與中方一起推動兩國關係走出困境,重回正軌。
另外,對於與會者問及中方拒絕與美方進行軍事對話,李尚福表示,中國對於中美兩國兩軍對話持開放態度。
他稱,到目前為止,中美兩國兩軍在相關層級交流的渠道是暢通的,但中方對交流對話是有原則的,希望在相互尊重、平等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若達不到相互尊重,交流對話不會有好的效果。
奧斯汀(Lloyd Austin)昨天在演講中表示,對中國不願與美國軍方建立更好的危機管控機制深感憂心,並向中國喊話「現在就是對話合適的時機」。對話不是「獎賞」而是「必須」;有多一點的對話,就越能避免恐導致衝突的誤判。
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美國先前提出奧斯汀與李尚福在「香格里拉對話」場邊舉行雙邊會的提議,但遭中方拒絕。美國國防官員先前透露,向中國提出的電話通話、會面、對話都遇到許多困難,無論由美國國防部長提出,還是其他美國國防高層提出都是如此。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華爾街日報》:美中修補關係各有盤算留有未爆彈,偵察氣球分析結果攸關和解進程
- 《紐約時報》:中國要重振經濟又抗衡西方,習近平面臨「矛盾大對決」
- 美日韓+美日菲雙重戰略三角,美國正在構築第一島鏈為核心的「制中連線」
- 北京拒中美防長於「香格里拉對話」會晤,雙邊關係何時解凍?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賴詩涵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