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單純校園當成自己的極樂後宮,這種「情慾流動」的狼師到處都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完T這位狼師的故事,我們有必要讓這些運用權勢騷擾、誘姦、甚至性侵的人知道,事情不會就這樣過去,「女性的身體不是你們的遊樂園」你們要為逞一己之私欲,造成他人痛苦的行為付出代價。
近日性騷擾事件沸沸揚揚成為台灣另一波的「Me too」的浪潮,然而我們還要多少受害者,才能讓加害者知道:「你的行為絕不是情慾自由或是情慾流動」,才能讓政黨/企業/學校知道:「縱容這些前科累累的人任職和掌握權力,是造成更多受害者的幫兇。」
這篇文章我將以兩個身分來書寫:
- 受到性騷及猥褻的當事人
- 發現校園暗藏狼師的吹哨者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曾經跟律師諮詢過,在事隔多年且沒有明確證據的情況下,即使是確切發生過的事情,我都還是有可能被對方提告「妨害名譽、加重誹謗」的可能性,因此我不會透漏對方姓名及寫出及能夠辨別真實身分的細節,也請任何人勿自行對號入座,但歡迎符合文章描述的受害者可以跟我聯繫。
為了方便閱讀我將以T(Teacher)作為這位狼師的代稱。
認識T是十幾年前的事情,當時去上了他授課的活動,對於他所教的十分感興趣,課後我去詢問他問題,他說可以另外約時間聊,後來他跟我約在一間酒吧。聊天時,有意無意地用手碰觸我的大腿,當時我只是閃避,並且想這是私人時間,也許他只是把這視為一個約會,沒有多想也並沒有視為性騷擾,並且保持聯繫。但不頻繁也許是幾年一次的書信往來,而我也一直覺得他是一位謙和、友善的學者,對他有很好的印象。
多年後,因為工作需求有了比較多的交集,當時我已經舉辦兩性工作坊多年,所以他也會跟我分享自己對於兩性關係的看法等。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除非是犯罪行為,我是不會暴露任何人的隱私和性癖,即使是劈腿、婚外情、從事性交易等都在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範圍內。
然而,有次聚會喝酒後,喝醉的他開始滔滔不絕的說:「台灣處女真的好多,我就是回來台灣解放處女。」並且表示從國外回台灣後就不斷的跟不同處女發生性行為。
我隱約覺得不對勁,因為以我對台灣社會現況的了解,成年女性處女並非那麼多。此外,成年後的處女,多半是因為宗教信仰,或是較保守,再不然就是沒有男女交往的經驗。除非是刻意找處女下手,否則絕不可能會有台灣處女好多的言論。
但是因為看他平常的言行都很正常,又有一定的社經地位,所以我判斷他應該不至於會做出太離譜和自毀前程的行為,就沒有再多想。
不料,有一次又聽到他隨口提到,在一門短天數的課程中,他就跟三位學生發生關係。我追問:「她們都是自願的嗎?」,他給我肯定的回覆,我接著問:「你確定沒有任何人事後不愉快的嗎?」他說:「我不知道。」我知道再問也不可能問出更多訊息,就沒有再提。
當時,我心裡就開始疑惑,怎麼會有這麼多女學生會願意跟這樣外貌和身材都不特別突出的教授發生一夜情呢?難道真的有可能是因為台大女學生更注重內涵,所以會更容易被博學多聞、能言善道的教授吸引?我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性。
畢竟自己從事兩性關係工作多年,自然知道越年輕、沒有社會經驗的女性是越容易被這些有社經地位給「吃」了。對於這樣的現況,專欄作家Peggy Chou也在近日有精闢的評論,部分節錄如下:
「權勢」和「性」是普遍男人畢生追求的東西……若在正常值的自我欣賞也無礙於他人,我覺得無妨。女性/同志要小心的,是那些不拒絕也樂於接受崇拜的人,變相地把事情引導到「是你自己貼上來的」、「你也很喜歡吧」的境地。小心自己對名人的渴望,是避免被順勢吃掉的第一步。
那種在領域小有名氣,但放到整個社會又不算大咖的人,最喜歡的就是無知少女/年——本身沒有社會經驗可以判斷這位名人的權勢規模,以為在圈子裡很多人聽過就很厲害的小朋友。他們喜歡對這種小朋友下手,一是好騙,很多人一腳踩進陷阱裡還不知道,以為只是前輩好意;二是他們沒有資源與能力反抗,就算說出來也因為沒有社會地位根本沒什麼人會在意。教授或老師玩弄學生、作家/醫師邀約粉絲,或者工作上司(甲方)以職務之便頻繁接觸者如是。
儘管有社會歷練的女性,都能一眼看穿這些老男人的把戲,但是對於涉世未深的年輕女性,卻是很容易掉入陷阱,而淪為一時的玩物。這是我這些年從事兩性工作最無奈但也無力阻止的現狀。
回到T的故事,如果他只是憑著高超的技巧,趁職務在校園把女學生騙上床,雖然令人不齒,但也不會成為我今日故事的主角,所以我要繼續把這個故事說完。
有次我和T相約,他說東西忘記拿,要我陪他回住處拿文件,我不疑有他就跟去了,沒想到進屋後他竟然整個人貼上來,把我壓在牆上上下其手,我立刻制止他,但是他完全沒有要停手,反而順勢把我壓到床上,強行想要脫我內褲。
我緊緊拉住他的手,並且非常明確且清楚的反覆告訴他:「我不要。」「你停下來。」但他卻一直說:「你不要騙人,你一定也想要,你不要抗拒。」他緊緊的扣住我的手,試圖碰觸我的敏感部位想要引起我的性欲,我很用力的一直想掙脫,並且大聲的說:「我真的不想要。」他最後才停下來。
然後他非常老練的說:「我一直以為你是能順著情慾流動發展的人,抱歉,是我誤會了。」
直到那天,我才確認自己之前的懷疑,非常可能比我想像中的更糟,因為我算是一個很有社會歷練的人,而且比絕大多數女性更熟悉兩性關係和互動,絕對不是那種會因態度不清讓男性產生誤解,或是被半推半就的人。
這件事情發生後,我並沒有想算了。
我有找律師諮詢,律師告訴我,告贏的機會非常渺茫,因為他非常有經驗,事前和事後都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不論是語音、訊息沒有留下文字紀錄,而且當日也是我自願走進他屋內,他最後也確實有停下來及解釋。而我當時因為工作選擇隱忍,保持日常的互動,也為了避免尷尬而不曾再提及,所以法官可能都會以此去推論,我並沒有受到猥褻或性侵,因為我表現得並不像受害者。
律師的分析其實是毫不意外的,因為以他的智商和閱歷,能夠這麼有恃無恐的在自己工作的場域,甚至明知當時我已婚,仍對我這樣「強悍」的女性都敢做出這種行為,自然一定是清楚要如何規避法律風險,營造成「誤會」「意外」「酒後亂性」等情況,並且事前和事後都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證據。
就像我的情況,他能判斷我因為業務關係會不敢得罪他和聲張,也知道等我進到他的房間再「下手」,情況會對我最不利,所以,他不但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是很熟練該如何做的慣犯。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