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Friday》編輯長元木昌彥在接受《朝日新聞》訪問時便稱「雖然是週刊但感覺是別的分類,說實話我沒有把《週刊朝日》當作對手看過」,但也稱不是看不起,而是在週刊誌業界殺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居然還有《週刊朝日》這種「清流派」存在,「不得不說算是週刊業界的奇蹟」。
百年老週刊正式以忙碌封面作結
「101年來,謝謝你們的愛閱!」5月30日,日本最長壽的週刊雜誌《週刊朝日》,在歷經101個年頭之後,終於敵不過數位化的浪潮,紙本出本正式劃下句點。在最後一期的封面中,則是以編輯部內部一景、搭配33位同仁們擺出各種上班的忙碌狀態為畫面作意象,讓這本雜誌的停刊回歸到工作人員為主角。
最後一期的封面,《週刊朝日》的編輯部特別請來知名攝影師淺田政志來操刀,為了傳達過去昭和時代雜誌最鼎盛時期,編輯部人仰馬翻、工作人員跑來跑去的忙碌場景,每位工作人員都接受淺田相當熱血的「演技指導」,來呈現出當年雜誌趕校稿時分秒必爭的緊迫場面。
但其實,根據《週刊朝日》官方網站,2022年12月時的每週雜誌出版數量已經銳減掉7萬4125本。雖然說銷售數字跟其他出版社相比不算太慘,但因為廣告費用的開支需要兼顧其他出版品,編輯部不得不在審慎考量下,將《週刊朝日》停刊。往後將投注精力在其他的週刊《AERA dot.》及相關書籍上。
《週刊朝日》的母公司朝日新聞,則是在每天的專欄「天聲人語」中,刊登一篇名為〈再會了!週刊朝日〉的致意文。當中也引用最後一任編輯長渡部薰所言:「新聞無法傳遞殆盡,而接續傳達其溢出來的思想跟興趣的就是《週刊朝日》了」,這句話巧妙地傳遞了當年週刊在報紙與電視新聞間所扮演的媒介作用。
首刊封面是法國大元帥霞飛
《週刊朝日》創立於1922年2月,其前身是《旬刊朝日》,原本是一個月發行三次的、意即「上旬、中旬、下旬」的刊物。首期封面便是法國元帥霞飛(Joseph Joffre)在造訪當時大阪朝日新聞總公司的照片。發行及兩個月後便因為大受歡迎,而從旬刊變為週刊,內容從新聞、經濟、娛樂、家庭副刊等,無所不包。
在當年大正時代後期的民主浪潮下,《週刊朝日》的多元特色受到各階級人士的喜愛。加上後來對手每日新聞的《Sunday 每日》等也發刊下,週刊雜誌的競爭開始蓬勃發展。然而,隨著日本在二次大戰的戰線逐漸拓展,《週刊朝日》也不免俗地開始宣揚帝國主義,直到二戰結束前,已經差不多累積每週近10萬本的發刊數。
二戰後,日本由GHQ接收下,《週刊朝日》起初為了存活,也一度轉變性格,從過去宣傳帝國主義變成親美國,甚至開始以英日文對照連載起美式的幽默漫畫。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