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日本頒布新禁令打亂中國晶片自主,中國駐日大使:美國獨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具名晶片投資人表示,這份清單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舉凡中國業者打算轉向日本採購的所有進貨來源都要杜絕,如此對於受美國制裁而苦苦掙扎的中國晶片製造業而言,可說是陷入「滅絕」的處境。
分析:日本頒布新禁令,打亂中國晶片自主
(中央社)日本頒布23項與製成晶片有關的設備與材料出口限制令即將於7月生效,業界人士指出,由於限制出口的特定項目深具選擇性和針對性,勢必打亂中國晶片自主的計畫和布局。
香港《南華早報》(SCMP)引述熟知內情的消息人士4日報導,這項措施規範,23個品項若出口至未列入42個「友善」市場名單的國家,必須取得特定的許可。
對北京而言,實際上日本此舉就如同美國在去(2022)年10月宣布針對中國的出口禁令,勢必重創當前力推的更大規模晶片自主。
中國政府已就此表達不滿並呼籲日方三思,但目前仍看不出來,日本政府打算改弦易轍。
不同於美國發布針對中國的高科技技術出口管制措施,日本跟進荷蘭的做法,也就是並未挑明衝著中國卻聲稱,即將於7月生效的出口限制,是根據「外匯及對外貿易法」的規定。
依據這部法規,日本政府可管理武器輸出,並管控其他可轉換為軍事用途的物資外銷。
23個限制出口的項目涵蓋廣泛,而且針對諸多產製先進晶片必備的高科技設備與材料,分析人士說,日本的限制措施已超過美國施加的管制。
不具名晶片投資人表示,這份清單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舉凡中國業者打算轉向日本採購的所有進貨來源都要杜絕,如此對於受美國制裁而苦苦掙扎的中國晶片製造業而言,可說是陷入「滅絕」的處境。
業界的專家表示,過去3年中國晶圓片廠已減用美國製的組件,改向非美國的供應商如日本、荷蘭與德國採購,日本是全球晶片供應鏈的要角且壟斷若干領域,並曾藉此對付競爭對手韓國。
2019年7月,日本宣布嚴加管控3項攸關晶片與顯示器製造的主要材料出口至韓國,分別是氟化聚酰亞胺、抗蝕劑和氟化氫,以致韓國的下游廠商亂成一團,因今年兩國關係修復,上述的管制才告終。
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資料,去年日本是中國首要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國,因此北京藉外交施壓日方收回成命,上週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曾鄭重告訴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務必喊卡。
南早訪問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日本的晶片製造工具限制出口禁令似乎比預期更嚴,意味著中國將來面臨更大的阻力。
她說,除了已經被限制的先進製程節點之外,還可能波及14奈米製程的節點,以及28奈米成熟製程的節點。
報導指出,清單中列入限制出口的製成晶片工具,大部分是前段半導體晶片製造(front-end semiconductor chip-making)必備的,包括曝光機(lithography)、蝕刻、薄膜沈積、塗佈、顯影和清洗等機具。
銷售用於製造先進晶片設備的最具規模業者分布於美國、荷蘭與日本,像是美國的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與日本的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一家北京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的工程師表示,若日本也跟著美國全面禁止製造晶片的機具出口,中國的晶片研發就慘了。
談半導體出口禁令,中國駐日大使:美國獨贏
(中央社)日本先前公布23種晶片設備出口管制措施,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近日表示,若日方執意對中日半導體合作設限,將失去中國巨大的市場,結果只會有一個,就是中日雙輸,而美國獨贏。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網5日發布訊息,吳江浩6月2日應邀出席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交流會並發表演講時,作出上述表示。
吳江浩指出,近日日本政府公布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雖然聲稱不針對特定國家,不採取一刀切作法,但指向性無疑十分明確,中方已表達強烈關切。
他說,半導體是日本僅次於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也是對中國出口第一大商品。如果日方執意對中日半導體合作設限,失去的不僅是中國巨大的市場,更是日本自身的商業信譽和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吳江浩表示,美國的目的是重新確立半導體霸權,如果按美國設計的路走下去,結果只會有一個,那就是中日雙輸,而美國獨贏。
此外,他提到中日經貿關係,指日本國內有一些人渲染中國風險,從政治、法律、網路、供應鏈等風險,到台海局勢炒作戰爭風險,再到近來利用個別在中國人員從事間諜活動被抓事件煽動人身安全風險,最終結論無非就是鼓動撤離中國。
他說,中日經貿合作本質上相互依存、互利雙贏,中方從來沒有把日本當作風險,更不會鼓動企業撤離日本;今年第一季日本對中國出口大幅下滑20%,應該扭轉這一趨勢。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