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影評】《坎達哈行動》:被美國拋棄的阿富汗特戰精英,活在世上的唯一意義就是復仇

【影評】《坎達哈行動》:被美國拋棄的阿富汗特戰精英,活在世上的唯一意義就是復仇
《坎達哈行動》劇照,車庫娛樂發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坎達哈行動》毫無保留的讓台灣觀眾瞭解到伊朗、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雖然都是穆斯林國家,卻未必有相同的利益。塔利班、蓋達與伊斯蘭國雖然都是恐怖組織,可他們對如何推行聖戰卻有各自的看法,彼此不只不對盤,而且還時常大打出手。

近期台灣上映了兩部以阿富汗戰爭為主題的電影,分別為《絕地營救》(The Covenant)與《坎達哈行動》(Kandahar),兩部片子的劇情也都是以英美聯軍營救或者保護阿富汗翻譯員為主。雖然劇情大同小異,兩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絕地營救》基本上就是傳統的戰爭片和動作片,沒有花太多篇幅介紹阿富汗的政治局勢。

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所謂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美國自2001年以來交手多年的塔利班。對於阿富汗內部的其他勢力,《絕地營救》沒有給予任何探討,顯然導演希望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飾演的美軍被達爾・薩利姆(Dar Salim)飾演的阿富汗譯員營救,然後美軍再回過頭去營救阿富汗譯員報恩的故事。

但是電影拍攝的目的本來就是賺錢,要獲得觀眾的支持就是要把劇情拍得越簡單明瞭越好,這點我們不能苛責《絕地營救》的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絕地營救》從純粹的軍事片角度來看無疑是成功的,而且也讓美國觀眾瞭解到過去20年來為美軍效力的5萬名阿富汗譯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美國政府眷顧的事實。

為此從阿富汗戰場歸來的美軍退役軍人,還成立了一個「不落下一個人」(No One Left Behind)的非營利民間組織,專門營救那些遭美國拋棄的阿富汗譯員。這部電影的拍攝動機,似乎還是為了要撫平美國退役軍人被迫拋棄戰友後,在心中產生的遺憾與不安。《坎達哈行動》則超越了這些遺憾與不安,試圖以阿富汗為戰場,將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格局呈現在觀眾眼前。

或許劇情沒有《絕地營救》來得精彩感人,但是《坎達哈行動》毫無保留的讓台灣觀眾瞭解到伊朗、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雖然都是穆斯林國家,卻未必有相同的利益。塔利班、蓋達與伊斯蘭國雖然都是恐怖組織,可他們對如何推行聖戰卻有各自的看法,彼此不只不對盤,而且還時常大打出手。這些複雜的政治局勢,足以讓非伊斯蘭世界的人們感到眼花撩亂。

他們沒有一個是阿拉伯人

一個台灣人乃至於廣大華人存在的刻板印象,在於他們往往將所有信奉穆斯林的族群粗暴的定義為阿拉伯人,仿佛除了阿拉伯人以外再無其他族群信奉伊斯蘭。在譴責西方人壓迫阿拉伯人的同時,他們往往不自覺的犯了比西方人更無知的錯誤,將不同文化、血緣以及種族的穆斯林族群混為一談。其實跟許多白種人把中國人、日本人以及韓國人混為一談同樣失禮。

電影中由傑瑞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飾演的英國軍情六處探員,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合作滲透並摧毀了伊朗的核子設施,為此伊朗革命衛隊派出特種部隊追殺行跡敗露的巴特勒與由納維德・奈嘉班(Navid Negahban)飾演的阿富汗譯員。許多台灣人下意識的認為伊朗是一個信奉伊斯蘭的阿拉伯國家,實則不然。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