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短評:鑽石山斬人案,媒體又發生了甚麼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名死者既不是公眾人物,亦顯然沒有同意公開其私隱;而且,儘管在朋友眼中是公認的情侶關係,但我們無法得知二人在家庭、職場等其他方面的出櫃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截至現時的所有報導中,我亦看不到有傳媒提及死者的背景與案件有何關係,當然也未有嘗試將故事連結到社會議題的層面。
撰文:郭可芹(Mo)|文字編輯:Cindy|網站編輯:郭可芹(Mo)|製圖:Mo
6月2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兩名女子身亡。案發翌日,多間傳媒相繼報導兩名死者為同性情侶,案發當晚正前往與長輩慶祝生日……其他背景恕我不再複述,也希望大家按捺著不要搜尋和轉發,因為這些揭露死者私隱而沒有帶出半點社會議題的報導,本來就不應存在,增加相關報導的流量只會助長媒體日後繼續這種操作。事實上,我自己在案發後也掙扎了兩天應否撰文,然而,這刻似乎也阻止不了報導發酵,那就試試為已帶來的傷害補上一點社會意義,也希望能稍稍改善傳媒日後的處理手法吧。
老是常出現的「同性密友」和「破碎家庭」
整體來說,大部分傳媒描述兩名死者背景時的取態尚算正面;然而,在用詞方面仍有老是常出現的陋習。例如儘管多間傳媒引述消息指兩名死者「關係穩定/甜蜜」、「情投意合」,部分傳媒卻以「密友」來形容二人,未有肯定她們的情侶關係,彷彿在暗示同性伴侶關係不是「正常的」情侶,實在令人難受。另外,強調二人背景相近,均來自「破碎家庭」,也容易鞏固「同性戀的成因是家庭不健全」的偏見,極不可取。

揭露死者私隱:是消費還是公眾利益?
不過,其實在探討用詞之前,這系列的跟進報導本來就不應出現。兩名死者既不是公眾人物,亦顯然沒有同意公開其私隱;而且,儘管在朋友眼中是公認的情侶關係,但我們無法得知二人在家庭、職場等其他方面的出櫃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截至現時的所有報導中,我亦看不到有傳媒提及死者的背景與案件有何關係,當然也未有嘗試將故事連結到社會議題的層面。
在4月發生的跨性別急症室殘廁倒斃事件中,我已撰文建議過媒體工作者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在消費事主私隱,還是在保障公眾利益。當時我提出,披露愈多的私隱,記者就有責任帶出愈多或愈重要的社會議題;「揭露」無助呈現社會現象的個人私隱,無可避免會被認為在消費小眾社群。
誤報死者與行兇者關係:是污名化雙性戀嗎?
在案發後不久,傳媒一度發佈錯誤資訊,指其中一名死者與行兇者為夫妻關係,因出軌而招致情殺,這與後續報導的版本出入非常大;不禁會想,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到底真的只是傳媒憑空創作,還是有人發佈假消息,刻意抹黑死者呢?
然而,兩名死者都不是公眾人物,我實在想不到為什麼要透過媒體去抹黑她們。那目的會是針對同志社群,特別是雙性戀嗎?事實上,即時新聞發佈後,不乏看到「原來係出軌 幫唔落」、「原來係TB」、「TB攪人老婆嘅代價」等留言,雖然未至於支持行兇者,但將被害原因歸究於感情瓜葛及性傾向,從而讓行兇動機變得較合理,也顯然是偏見。無論發佈假消息的人本意如何,似乎也已達到污名化雙性戀的效果。

是個別事件,還是偏見誘發?
警方在案發當晚凌晨時份的記者會中,表示兩名死者為「朋友」,初步調查未發現與行兇者互相認識,特首李家超也將事件定性為個別事件。不過,留意到不少網民也指出,行兇者對短髮死者的攻擊行為在影片中看似有針對性;若行兇者與死者互不認識、在案發前亦未有接觸,難免令人聯想會否是死者的外貌特徵觸發其犯案動機,才引發如此針對性的攻擊。如果調查後發現有此端倪,那就未必是個別事件,而是社會偏見引發的案件,有關當局需要正視,避免悲劇重演。
每次發生大型事故,我們都渴望盡快總結出事發原因,試圖透過合理化事件,減少焦慮和不安。然而,大型事故的出現大多不是單一成因;過早定性事件,不但無助避免悲劇重演,亦容易助長偏見。傳媒在後續報導上,宜發掘更多與事件相關的社會問題,引發讀者反思,甚至促使有關當局正視議題。至於揭露與案件無關的死者私隱,絕對是最不可取的報導方向。
性/別小眾友善情緒支援熱線
東華三院 同一線:2217 5959
東華三院芷若園:18281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2321 1103 / 3895 6398(WhatsApp)
香港彩虹同志朋輩熱線:9442 6910(WhatsApp)
平等性教育:9622 1146(WhatsApp)
女角平權協作組:5281 5201(WhatsApp/Signal)
大同:9877 8308(WhatsApp)
午夜藍:2493 4555
相關文章:傳媒評論「跨性別急症室無障礙廁所倒斃事件」:報導效果正面,不代表手法友善
文章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