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多安心腹費丹出任土耳其新外長,情報界第一把交椅神秘低調從不受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低調的費丹是位謎樣人物。在他的公職生涯中,從未接受過任何採訪,即使他本人及國家情報局成為媒體頭條,他也不曾開金口。過去幾年,國家情報局多次破獲以色列、伊朗及俄羅斯間諜網絡,成為國際及土耳其的頭條新聞。
(中央社)土耳其情報界第一把交椅費丹7日將正式出任外長。他行事低調,從不受訪,2010年起出掌情報局,多次破獲境內間諜網絡。費丹受過軍事教育,對國際場域並不陌生,近年來進行秘密外交,穿梭敵友之間。
中東新聞網站《Al-Monitor》4日指出,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的心腹不多,55歲的費丹(Hakan Fidan)是其中之一。艾爾多安2003年擔任總理後,費丹陸續擔任各種職務,也成為土耳其政府與庫德工人黨(PKK)進行和平談判的特使。
庫德工人黨為爭取自治,自1984年起發起反抗土耳其政府的行動,超過4萬人在衝突中喪生。雙邊2008年起一路和談到2015年,最終以破局收場,而費丹參與這場受到高度關注的會談,引發外界好奇他的背景。
一如土耳其前任國家情報局局長塔納(Emre Taner)及其他情報官員,費丹的父親是庫德族。費丹初掌國家情報局時,西方及以色列媒體發表一系列抨擊文章,質疑他對美國及以色列等土耳其傳統盟友的忠誠度。
已故的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巴瑞克(Ehud Barak)就曾公開反對這項人事任命,認為費丹與以色列宿敵伊朗走得太近。
然而,費丹擔任國家情報局局長的後期,情報局成為土耳其和以色列之間唯一的對話管道。對於其他與土耳其交惡的國家,情報局也扮演溝通橋樑。俄羅斯去年出面調解土耳其及敘利亞爭議前,費丹還多次會見敘利亞國家情報局局長。
低調的費丹是位謎樣人物。在他的公職生涯中,從未接受過任何採訪,即使他本人及國家情報局成為媒體頭條,他也不曾開金口。
艾爾多安與昔日盟友、流亡美國的教士葛蘭(Fethullah Gulen)鬧翻後,費丹也受到波及。
2012年是費丹職涯以及艾爾多安和葛蘭關係的轉折點。當時一名土耳其檢察官傳喚費丹及其他高階情報官員接受訊問,指控他們在與庫德工人黨會談中扮演的角色涉「恐怖主義」,這引發土耳其情報部門與司法官僚機構間的激烈對峙。
費丹和其他情報人員當時按照艾爾多安的指示,拒絕接受傳喚。僵局落幕後,艾爾多安所屬的執政黨通過法案,為國家情報局提供法律保護並擴大權力。
當時傳喚費丹及其同事的檢察官被指控涉入2016年未遂政變,而後被定罪。
費丹在職涯剛起步時就對葛蘭及葛蘭追隨者抱持謹慎態度,因此受到讚譽。此外,情報機構一向是葛蘭人馬相對無法滲透的少數機構之一,這或許解釋了費丹何以持續受到艾爾多安重用。
費丹也讓國家情報局的反間諜行動更加突出。過去幾年,國家情報局多次破獲以色列、伊朗及俄羅斯間諜網絡,成為國際及土耳其的頭條新聞。
此外,費丹還陪同艾爾多安和前外交部長卡夫索格魯(Mevlut Cavusoglu)高調出訪,特別是前往華府及莫斯科兩地。
費丹接掌國家情報局時,對情報工作並不陌生。他受過軍事教育,1986年至2001年間擔任士官,曾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位於德國的快速反應部隊情報及行動司令部服役。
這位新科外長2003年受任命出掌土耳其合作暨協調機構(TIKA),這是他首度進入公職體系。2007年艾爾多安擔任總理期間,費丹成為他的左右手及特使。
艾爾多安5月底成功連任,最新內閣成員僅衛生部和文化部長留任,其餘全是新面孔。國家情報局長的缺將由艾爾多安的發言人兼外交政策顧問卡林(Ibrahim Kalin)接任。
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新內閣將於6日召開首次會議,7日在國會宣誓就職。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艾爾多安展開第三任期:延攬前副總理入閣解決經濟危機,瑞典加入北約仍無突破
- 土耳其大選:經歷高通脹、地震災情衝擊,艾爾多安為何仍能聚攏支持贏得連任?
- 2023土耳其大選:保守心臟地帶與災區力挺艾爾多安,反對派拿下沿海省仍無勝算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